□黃祖輝 胡偉斌
推進鄉村有機更新,不僅有利于鄉村價值再造和提升,而且有助于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要繼續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打造“詩畫浙江”大花園,當好鄉村振興的排頭兵,通過推進鄉村全域有機更新,實現浙江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目標
在去年的浙江省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會上,省委、省政府指出要推進鄉村有機更新,促進鄉村振興和美麗浙江建設,這是對浙江鄉村振興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和精準施策。長期來,我國鄉村在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始終處于從屬和邊緣地位,鄉村價值沒能得到充分體現,推進鄉村有機更新,不僅有利于鄉村價值再造和提升,而且有助于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
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現代鄉村發展不僅是鄉村內生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需要。鄉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而應該通過鄉村有機更新和價值再造,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和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

圖/任延

圖/洪俊
鄉村價值高水平再造的需要。鄉村價值是相對于城市價值而言的,在人類社會發展和演進過程中,鄉村價值會呈現出U型的軌跡。在農耕文明時代,鄉村價值無疑是高于城市的,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興起,鄉村會步入相對低值化的階段,到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高級階段,鄉村價值會再現,甚至于再次超越城市價值。鄉村價值不僅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有關,而且與互聯網信息化有關,因為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能夠改變時空關系,有助于縮短時空距離和提升鄉村價值。我國總體上正處在工業化轉型升級、城市化提升發展和信息化加快發展時期,就長三角而言,這些特征更為明顯,相應的,這些區域的鄉村也正呈現出價值再現與提升的態勢。認識這一特征,適時推進鄉村有機更新,對于實現浙江鄉村價值再造和提升,意義十分重大。
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浙江作為全國農業農村發展相對發達的地區,“千萬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已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但同時對浙江的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站位更高、目標更遠和行動更實的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浙江要繼續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打造“詩畫浙江”大花園,當好鄉村振興的排頭兵,通過推進鄉村全域有機更新,既加快鄉村空間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產業體系等物質形態的有機更新,又加快歷史文化、精神素養、文明鄉風和鄉村治理體系等非物質形態的有機更新,實現浙江高質量鄉村振興的目標。
“有機”是指事物間的有序與協調的性狀,體現要素的系統整合和優化配置,而“更新”不是指事物簡單的復制或重構,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和革新。鄉村的有機更新,就是要在鄉村原有基礎上,有序修復生態環境,優化鄉村空間秩序,挖掘歷史傳統、民俗文化和強化社區認同,并且科學植入現代要素與功能實現鄉村生態、生產和生活的融合與協調發展,成為城鄉居民“養眼”“養肺”“養顏”“養身”“養心”“養神”的向往地。
有機更新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一是有機更新不是“格式化”所更新的對象,而是通過科學調適和提升對象并使其適應當下及今后的發展需要;二是有機更新強調系統性和協調性,是一種積極的帕累托改進,即可以增進大多數人的福利且不會對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害;三是有機更新蘊含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哲理,追求的是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同發展,實現的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三生融合”。
要避免極端式和運動式更新。鄉村有機更新不是讓鄉村“去陳出新”,也不是“懷舊拒新”,而是要“推陳出新”。因此,一定要避免“大拆大建”的極端式和運動式更新,做到保護與更新之間的有機平衡。
要做到系統性和循序性更新。要把村落看作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通過認真研究村落景觀格局和文脈特征,在更新過程中保持村莊格局和肌理的相對完整,并遵循村莊發展的歷史文脈,從系統性視角出發,確保村莊更新的協調統一。鄉村有機更新切忌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和脫離實際,要循序而為。
要從物質和非物質層面協同更新。鄉村有機更新不僅是村莊格局、建筑肌理和公共設施等物質層面的更新,也是歷史人文、民俗風情等非物質層面的更新,必須做到這兩者的互促共進和協同更新。
有機更新村莊空間秩序,實現高品質生活價值。一要利用“衛星遙感+人工智能分析”等新技術手段,有效推進浙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重點對農村無序建房、違規建房、亂搭亂建、建新占舊等現象進行專項整治。二要遵循村莊的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對村莊格局進行科學規劃,有機修復村莊建筑肌理,在不破壞鄉村風格的同時,科學植入現代要素與功能,以滿足居民現代舒適生活的需求。三要對陳舊的集體公共設施和閑置的農房等進行有機更新,將其與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相結合,修建高標準的村莊道路、公共停車場、公共廁所、公共休閑綠地等,滿足鄉村高品質生活的要求。四要拓展村莊空間的開放度,通過科學規劃和鄉村要素優化配置,建立與城市群、城市圈相適應,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公共服務有效覆蓋的鄉村群。
有機更新產業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經濟價值。一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發展賦能。要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的拓權活權、權能抵押、治理優化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退出等實踐路徑。二是創新要素市場配置模式。重點是喚醒沉睡的鄉村資源要素,包括閑置的農房、公益用房和宅基地、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等,如紹興市實施的“閑置農房激活計劃”,為發展鄉村旅游、民宿、文創、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新動能。三是加強區域合作,推進資源要素互補,實現借位、借勢、借力發展。如平湖市實施的“抱團飛地”合作項目,合作版本從1.0到6.0,合作模式不斷創新升級,從村域合作、鎮域聯建,到現在跨縣域的“山海協作”,既推動了自身的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也促進了結對幫扶的青田縣、四川九寨溝等地的經濟發展。四是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有機改造鄉村產業。如加快預設和搭建基于5G環境下的農業物聯網、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基礎設施。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減少市場信息不對稱,增強農業生產經營可控性,優化農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全程追溯。
有機更新鄉村治理體系,實現高效率社會價值。一是強化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村兩委班子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選好用好鄉村發展帶頭人,增強其現代治理能力;要制定合理薪酬制度和激勵機制,使村干部有尊嚴、有體面地工作和生活。二是提升鄉村自治水平。要通過賦權賦能以及自組織和他組織的協調與協同,增強村民主體性和自主性,激發村民自治活力;同時,要充分發揮鄉賢達人在鄉村自治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作用。三是增強法治與德治合力。要完善鄉村法治體系和提高法治效率,同時將鄉風文明與鄉村德治緊密結合,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風尚融入德治體系,實現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剛柔相濟、張弛有余的鄉村善治格局。
有機更新資源轉化通道,實現高性能生態價值。一是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浙江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二是以資源提效、產業提質、生態提升來統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業生產污染控制和生態環境整治修復等工作。三是改革與完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堅守鄉村生態保護紅線與底線,創新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多元化生態補償制度。四是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在堅守生態底線的同時,創新生態資源轉化“金山銀山”的有機通道,探索“生態”變資產、變股權、變產業、變財富的綠色發展與富民之路。
有機更新鄉村人文資源,實現高水平文化價值。一是樹立人文生態也是金山銀山的觀念。要將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有機結合,實現鄉村高質量有機更新與振興。二是推進鄉村歷史文化傳承與有機更新。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對鄉村散落的歷史建筑、文物、遺跡等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整理、修繕和搶救,對村莊歷史典故、鄉風民俗、農事節慶、古法手藝等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和傳承。三是激活鄉村人文資源。要通過平臺搭建、活動舉辦、交流座談等多種形式,讓群眾在鄉村文化舞臺上唱主角,增強鄉村文化集體記憶與社區認同,激活鄉村文化內生發展動力,使鄉村百姓成為優良家風、文明鄉風、時代新風的主導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