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好 章瑚緯

“消薄增收”關系到能否讓村民真正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湖州南潯舊館堅持問題導向,重點抓好精準謀劃、產業發展、政策支撐、降本化債四條線,有效提升村級集體經濟自主“造血”能力,增強基層組織經濟基礎保障,基本實現了從傳統的要素依賴模式轉型到可持續發展模式。其經驗可供進一步推廣,也為浙江如何高質量完成“消薄增收”帶來新的思考。
截至2018年底,舊館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3701.3萬元,經營性收入達2220.4萬元,13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達到30萬元以上,村均經營性收入約170萬元,圓滿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計劃一年完成”目標,打造鄉村振興“舊館樣板”。
理“路數”。鎮主要領導牽頭組織集體研討、制定實施方案,專題部署“消薄增收”工作。建立健全分級責任體系,由“聯村領導+結對企業+第一書記”組成攻堅團,幫助各村找準經濟發展的問題癥結。切實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聯村干部深入抓、村主職干部直接抓的齊抓共管工作機制。
知“底數”。堅持實地走訪調研和村自主申報相結合,對各村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優勢、短板、發展思路等進行全面排摸和探討,做到心中有數。結合工業普查、經濟普查、農業調查,詳細掌握各村企業分布、耕地面積、建設用地情況、資產閑置情況等。
定“招數”。自我加壓、拉高標桿,在“三年內全面消除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30萬元薄弱村、年經營收入不足5萬元的村”基礎之上,設立“提前完成、超額完成、項目保證”的新目標。制定“一村一策”,通過定目標、定時間、定人員、定責任等“四定”,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結合招商引資、引才引技等工作,充分發揮倒逼作用,壓實消薄任務、抓實督查考核,保障“強村計劃”深入推進。
資產盤活增收。充分挖掘各村自有資產資源,開發辦公用房、宴會廳、文化禮堂、廠房等固定資產,通過租賃或投資入股形式參與經營、獲取收益。目前,每年各村文化禮堂承辦各類文藝演出、餐飲聚會、會議培訓等活動100 次以上,并確保廠房有序生產、倉庫充分利用,無閑置辦公用房。再激活“虧字號”集體經濟支柱資產,實現資產價值由劣轉優。
通過木業支柱和農旅融合實現增收。強化木業產業“造血”力度,針對各村尤其是集體經濟薄弱村實行“四個一”,即有一位聯系領導、一個攻堅組、一個項目和一個木業結對企業。按就近高效、天然聯系原則,形成項目帶村、干部跟進、領導協調體系。鼓勵各村開發利用建設用地,通過拆、改、調、引等方式,大力培育休閑觀光、田園體驗、古村風情等特色產業。鼓勵村集體合理流轉農戶承包的耕地、水面等,以股份合作形式,提供給農旅企業、合作社等進行規模經營。
制定復墾獎勵政策。建立復墾基金,以拆除淘汰“散亂污”為抓手,按標準將對各村獎勵金作為股金,入股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產業園平臺,參與集體經濟異地聯建物業項目,每年獲取股權收益和分紅。小微園正式運營前,按年利率8%計,各村分紅收入年均超35 萬元。制定征地獎勵政策。針對涉及工業平臺、南部拓展平臺征地的行政村,設立征地獎勵基金(年利率按8%計),通過征地獎勵基金入股分紅方式,推動征地工作并提升集體經濟效益。
制定光伏獎勵政策。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產業,由實業公司和13個行政村共同出資,聯合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安裝光伏電站的股東(村),前8年按電站建設貸款貼息的方法,由光伏公司貼息給予村集體經濟補助,按5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標準實行。從第9年開始,將凈收益的80%作為分紅獎勵,從而促進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
注重債權管理。健全集體資產資源管理制度,有效規范村集體資產資源承包、租賃、出讓、拍賣行為,充分利用和保護集體資源,逐步建立權責明晰、管理科學、監督民主的運營機制。清理整頓不合法、不公平、不規范的“三不”合同,促進實現更多“優質”合同落地,實現資產資源多途徑開發、高效化盤活。每年“三資”管理中心牽頭對13個行政村進行合同清理清查2次。
注重債務控制。完善債權債務監督機制,以鎮政府為主體、鎮財政所牽頭全面清理村級債務情況,分階段部署動員,清收農戶欠款、做好債權轉換,對各村年息1分以上的民間借貸利息全部置換到1分以下。堅持量力舉債原則,所有村對外債務必須經鎮主要領導同意。優化村干部離任審計、責任審計和責任追究制度,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責任人責任。
注重降本減費。健全財務公開、村務公開、支出限額制度,對差旅費、會議費等管理費用實行限額制,嚴控非生產性支出。規范各類支出的使用原則、種類及額度等,確保村級財務支出管理規范、量入為出。截至2018年底,全鎮村級非生產性財務支出同比下降6%。
不同鄉鎮資源稟賦不同、地理區位不同、產業結構不同,需牢固樹立“一村一策”謀劃發展路徑的理念。整體而言,讓村集體經濟強起來,不能僅僅停留在已有資源利用的“吃老本”層面,要做活產業特色,加強金融支撐和能力建設,推進“消薄+”產業、“消薄+”金融和“消薄+”人才三個層面的工作。
南潯舊館借力木業、光伏、農業旅游等產業優勢,打通“血脈”,夯實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長效機制。浙江其他地區也需因村施策,精準“消薄”,切實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內生動力,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主導與主體、傳承與創新“三對”關系,不斷走出消薄增收的新路。積極做大傳統產業(山核桃、竹筍、茶葉等),拓展鄉村新產業(農業旅游、民宿酒店、文化創意等),理性擁抱高科技產業(光伏、高科技種植等),盡早從單純的物業租賃等“吃老本”模式走向可持續、有產業依托、可自主“造血”的新模式。
“消薄增收”與產業發展是互相促進的。各村可利用拆舊等契機,建立基金,按標準將對各村獎勵金作為股金,入股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產業園平臺,參與集體經濟異地聯建物業項目,一方面助力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每年獲取股權收益和分紅。
資金問題是繞不開的“坎”。只有一攬子“真金白銀”的政策,才能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鋪路架橋”。鼓勵農商銀行等根據各村各鎮實際需求,開發“消薄增收專項貸”,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和年經常性收入低于一定標準的欠發達村發放用于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貸款,可包括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等品種,可采用信用、保證、抵押和質押等多種方式進行貸款并按照基準利率下浮50%執行。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深化普惠金融建設,為薄弱村解困,切實助推鄉村振興。
人才是第一資源,消薄工作想要取得長期效果,需要加強農村關鍵群體的能力建設。可在市縣級層面,開展鎮村級管理人才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幫扶工程、在外優秀人才反哺工程。一是為現有人才賦能,舉辦“消薄增收”帶頭人培訓班、村長村支書專項培訓班、農業產業融合大講堂、村官“三農”班等培訓形式,強化人才發展動能;二是通過多種形式引智,可以通過引進鄉賢,柔性引進在外大學生和研究生,建立高層次人才茶話會機制,探索企業、高校與自然村之間的“消薄”合作機制,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