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經濟建設規劃院課題組

隨著世界互聯網永久會址落戶桐鄉烏鎮,《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以及《嘉興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和《嘉興市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貫徹執行,嘉興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環境日益改善,數量增長迅猛。嘉興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已經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但仍存在著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整體數量少、規模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
2017年嘉興市高新技術企業共計889家,其中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共計67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比重為7.5%,其中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60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7家,各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6.7%、0.8%。全市60家服務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分布主要呈現四個梯度:第一梯度為南湖區,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達16家;第二梯度為經開區、嘉善縣、平湖市,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數各為9家、8家、8家;第三梯度為秀洲區、海寧市、海鹽縣、桐鄉市,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數各為5家、6家、4家、4家;第四梯度為嘉興港區,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為0家。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較少,僅7家,主要集中在平湖市。
近年來,嘉興市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出臺了《嘉興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嘉政發〔2017〕3 號),細化了對創新載體、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金融等的扶持方式,并就申報操作方法作出說明;出臺了《嘉興市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三年內數量倍增、質量提升工作目標,通過招商引進一批、引導培育一批、轉化孵化一批、扶持壯大一批等方式,推動精準科技招商、后備企業培育、科技企業孵化,強化人才用地等要素保障,加大對高企研發扶持力度;出臺了《建設具有長三角影響力的“科技企業孵化之城”三年行動方案(2016-2018年)》,方案中提出孵化一批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領域的科技企業,從用地、科技金融、人才、專項資金等方面營造孵化環境,擴大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后備力量。
企業數量規模偏小,科技研發能力較弱。一是非制造業企業數量總體偏少。2017年,嘉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5280家,規上服務業企業總數為2513家,不到工業企業的一半。二是非制造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以中小企業為主。2017年,2513家規上服務業企業數量僅占服務業企業總數量(不含個體戶)的2.7%。三是傳統行業占比較高。2017年,全市規上服務業企業增加值較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傳統行業,分別占規上服務業企業增加值比重為30.1%、15.6%。由于企業規模、資金實力和人才等因素限制,相比于制造業,全市非制造業領域企業的總體研發投入不大,研發能力普遍較弱。另外,《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中適用于服務業領域的主要集中在檢驗檢測、科技研發、信息技術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多數生活性服務業以及傳統生產性服務業并不涉及規定的高新技術領域,進行知識產權申報、科技成果應用等的難度大,這些行業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很難符合國家的認定條件。
申報維護投入較大,政策激勵作用不明顯。目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對于制造業企業更加適用。對非制造業企業來說,認定管理辦法與企業日常管理模式差異較大,一般非制造業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需要2-3年的申報周期,過程繁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等用于申報工作。在申報成功后,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安排專人進行維護,維護費用較高,成本較大。與此同時,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只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無其他有明顯激勵作用的獎勵政策,而非制造業企業大多數利潤率不高,現有的政策尚無法有效提升企業申報積極性。
社會意識存在誤區,宣傳引導尚不到位。目前,社會上對于培育非制造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還存在思想誤區,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就一定是制造業,大多數宣講、交流等活動主要在制造業領域企業中展開,對于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的重視程度不夠、宣傳力度不大,也使得非制造業領域企業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的認知不足,缺乏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的意識與氛圍。從管理體制上看,目前高新技術企業由科技部門統一管理,并未專門將制造業、非制造業區分管理,缺乏對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專門研究,也缺少對非制造業高新技術領域企業培育專門工作力量的投入。
創新人才較為缺乏,企業家創新意識不強。嘉興本地高端的醫療、教育等資源較為缺乏,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同時由于產業化過程冗長,不能在短期形成規模效益,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研發人員流失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企業的研發。從企業家隊伍看,部分企業家從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出發,對科技創新十分重視,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但全市整體上還沒形成高素質的企業家群體。
提高思想重視,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宣傳引導。一是提高思想重視。各級主管部門加大對非制造業領域尤其是服務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視,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專門出臺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對接統計、發改、財稅、農經、國土等職能部門協同聯動推進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二是加強不同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統計監測。確定農業、服務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劃分標準,每年對服務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統計并發布數據,跟蹤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及政策落實情況。三是加大非制造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申報的宣傳引導。編制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工作手冊,通過政府網站、科創平臺、高企服務群、科技政策講座、申報專題培訓會、走訪后備企業等方式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政策宣傳,幫助企業知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申報熱情。
完善優惠政策,加大高新技術企業政策扶持。一是強化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支持,提高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成功后的獎勵標準,如成功創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配套給予一次性資金獎勵用于后續研發創新,并可以申請享受更低稅收優惠。二是引導服務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規上服務業企業探索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發揮服務業專項資金撬動作用,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為后備服務業企業提供研發資助、稅收優惠及金融保障。三是將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量作為對各縣(市、區)服務業樓宇、園區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建立考評制度,納入服務業年終考核目標任務。四是在招投標上優先考慮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導向作用,引導政府采購主體擇優采購高新技術企業入選的項目和服務,修訂政府采購和服務招標投標標準,將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加分項優先考慮,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
優化行業結構,推動重點行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一是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帶動行業發展,在市級層面擴充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范圍,將服務業行業分類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培育庫分類中,繼續加大培育信息技術、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環保技術與推廣等基礎較好服務業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提升服裝設計、建筑設計、知識產權、技術咨詢等傳統意義上不具備高新技術企業條件但仍具有很大潛力的服務業領域占比,推動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帶動產業發展。二是推動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積極鼓勵和引導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開展主輔分離試點工作,例如有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將生產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比較優勢的原料采購、成果轉化、研發設計等環節從原企業分離后,經認定相關經濟數據后仍可享受原有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政策,不因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