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佩君
【摘要】本文以全等三角形的復習課為例,主要描述了基于錯題集的復習課的優勢以及此類型復習課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錯題集;章節復習課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7年度課題《利用“三微”對初中數學易錯題的資源化研究》(XJK17BZXX051)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查漏補缺,章節復習課應立足于錯題集的整理
傳統的數學章節復習課一般先將知識點串講一遍,再針對典型的題目類型分析例題及習題.這樣的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們系統全面地了解知識點,但是往往針對性不強,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那么如何更有效果地深化和提高學生對章節內容的理解呢?設計基于錯題集的復習課是一種不錯的新思路.錯題集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教學資源,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中發現錯題、記錄錯題、分析錯題、歸納錯因,從而做到查漏補缺.比如,在“全等三角形復習課”中,整理的第一道易錯題如下:
二、因材施教,錯題的整理使章節復習課更有針對性
德國學者Erica Melis認為正確地運用這些錯誤案例的資源,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元認知,并且還可以引發更為深刻的探究及批判性思考.在日常學習中,我們會發現同一道題目很多學生出錯,同一名學生也可能會在同一類題中多次出錯,建立錯題本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這些錯誤的重復.在“全等三角形的復習課”中,有一個環節是“大家來找碴”.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拿出本章已完成的練習題,同桌間互相交換,檢查對方錯題更正情況:對未更正的地方,給予對方指導或請教教師;對已更正的題目,可隨機挑出由對方講出錯因及正解.最后,教師就學生們提出的典型錯題進行講解.這樣的討論,既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更加靈活地解決每一位學生的問題,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當然,學生們有爭議的問題也可以在此環節提出來全班一起解決.比如,A學生對某道題的解答如下:
三、化苦為甜,靈活運用錯題集拓展復習課堂的寬度與廣度
錯題集的整理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和學習中多留心,錯題集的建立,教師與學生應該各有分工、互相補充.教師方面,我們學校成立了有關“利用‘三微對初中數學易錯題的資源化研究”的課題組,每天都有專門的教師負責收集整理學生們常見的易錯題,并針對易錯題編寫相應的變式題.每學期定期將錯題整理后開展“糾錯比賽”,學期結束后又將整理的全部錯題匯總成假期作業.學生方面,每位學生除了在日常學習中留心錯題外,還應整理在專門的錯題本上,不僅要附正確的解答,還應該對錯誤原因稍加分析.更重要的一點,溫故而知新,特別典型的錯題要反復做,最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化苦為甜.
基于錯題集的章節復習課,如何拓展課堂的寬度和廣度呢?這就需要著手于一些“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的典型錯例了.以“全等三角形的復習課”為例,這堂課的以下例題就是涉及“一題多解”的問題.
板書以上解法后,學生們很快發現問題.由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所以只能另尋他法.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可以用“SSA”來解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問題,我們發現已知兩個三角形同為銳角三角形或同為鈍角三角形或同為直角三角形(此時又稱“HL”)時,結論成立.這樣大大提升了研究問題的難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用其他的判定定理來解決此題.我們發現“SSS”“SAS”“HL”“AAS”等判定定理都可以用于解決這道題,并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結束語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重復,應該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及發散思維.基于錯題集的章節復習課,不僅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我糾錯、互相討論的過程中學習,總結解題規律,從舊題目獲取新知識,真正有所收獲、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