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曉蕓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于燈火闌珊處,遇見拼音,遇見夢。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模mú子、模mú板、模mú具、模mú樣、模mó型、模mó仿、模mó棱兩可;累léi贅、姓累léi、果實累léi累、累lěi計、積累lěi、傷痕累lěi累……”繞口令般的詞語堆砌成了我們的拼音口訣,走在高考門前的我們,搖頭晃腦地唱著這似歌非歌的曲子。那時的我們似乎從未細細聽過這被我們以亂碼的形式編成的長串字符的背后,卻是一段動人的旋律……
當永別了這段“崢嶸歲月”,在新的象牙塔里的第一次漢語課上,老師挨個指出我們所有同學自我介紹中的讀音錯誤,并以標準的普通話一甲水平為我們示范正確讀音之后,我第一次為一種聲音所折服。那是一種字正腔圓的純正,那是一種圓潤清脆的純粹,那是一種細膩清晰的純凈,那是一場聽覺盛宴,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向老師表示了我們內心的激動,嚷嚷著老師的聲音真好聽。然而,老師意味深長搖搖頭:“美的不是我的聲音,而是我們的拼音!”沒有過多的解釋,老師為我們發下了一張寫滿了漢字的試卷,她說:“注個音吧,預測一下一個大學生對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多少!”老師是對的,我們錯誤百出。抓著我們這一摞紙,她給我們講了一節課的漢語拼音的優美姿態,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未解之謎:為什么“一”字會有yī、yí、yì三個讀音呢?什么時候用哪一個拼音呢?為什么會有多音字存在呢?每一個拼音都是如何組成的呢?……一陣清脆的鈴聲斷了老師給我們的精彩演講,卻恰好地把我拉回到了幾個月前的書聲瑯瑯的教室里,那里有我們揮斥方遒的足跡,有我們搖頭晃腦熟記下來的漢字與拼音,再想起,這串字符卻不受控制般從我的腦海里噴涌而出,這是有旋律的曲調,是有節奏的文化,是一段縈繞于耳畔停留于腦海的旋律,是等待我們去發現它背后奧秘的中華文化啊!那一天,我忽地找準了方向,忽地放下了對數字的執著,我沒理由地相信了在漢語拼音這個大世界里,我們風華正茂!
那一課,我心醉于我們熟悉卻又陌生的漢字讀音——漢語拼音,原來,我們一直忽略的漢語拼音背后居然有這樣大的文化啊!可是,生活中我們總會遺憾,我們總是忽略我們的漢語拼音,它其實才是最美聲音的最大功臣啊!
也是那一刻,一個大大的夢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內心:深入了解我們的漢語拼音,于三尺講臺傳承我們的拼音文化,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像永別曾經的“崢嶸歲月”一般,我告別了那個讓我與漢語拼音結緣的講臺,踏上了另一方三尺講臺。可環境的改變容易讓人迷糊,在新的起點,我差點忘記了曾經可在我心中的最美。
七年級上冊一篇課文《金色花》,瞟一眼,課文的生字詞很少,又常見:
匿笑 ?沐浴 林蔭 ?禱告 ?嗅 ?衍 ?膝蓋
在學到膝蓋一詞時,學生中間出現了爭執,有部分學生讀 “xī gaì”另一部分同學讀的“qī gaì”,學生爭執兩遍過后,“qī gaì”的聲音壓過了“xī gaì”,他們斬釘截鐵地說:“小學老師教我們用‘乞丐(qǐ gaì)的讀音來記的 ‘膝蓋(qī gaì)!”在這一番說服之下,我放棄了自己原本的立場,也由“xī gaì”改讀了“qī gaì”,并帶領學生齊讀了三遍。好在班上有一個同學,他大膽質疑了老師“qī gaì”的讀音,查了字典,“膝蓋”的正確讀音是“xī gaì”。一次懶惰,我幾乎 “誤人子弟”啊!感謝“膝蓋”一個詞一個讀音,讓我重新認識了備課的重要性,之前的我總認為拼音這小知識一點也不重要,不需要查字典備課,可是這種怕麻煩的盲目自信是要不得的,果然,細節決定成敗,謝謝這次的“xī gaì”幫我找到了初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這一次的契機,也將曾經遇到過的難題搜集了出來,開始了一次新的征程——探尋聲調變聲的秘密,帶自己進行一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旅程。
正是這一刻,一次深刻的反思深深警醒了我:抓好細節、落到實處,曾經夢起的漢語拼音,不該成為我講臺生涯第一個被忽視的重點,每一個漢語拼音,都不容懈怠!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a b c d e f g,h e j k l m n……”26個字母是幼時記憶里一串跳動的音符,“b p m f d t n l……”21個聲母是兒時記憶里一句超長的口號,“a o e ai ei ao ou……”35個韻母是童年記憶里一堆復雜的密碼,“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是學前記憶里的一支輕快的口訣“j q x,真淘氣,見到魚眼就挖去”是幼年記憶里最歡快的曲調,這是漢語拼音里最簡單的意趣,也是漢語拼音最平凡的道理;最簡單的字符背后卻是一個繁花似錦的世界,走進這奇妙的規則與組合,訪問漢語拼音背后那個奇妙的世界,我想,那定是一片春意盎然!
前方燈火闌珊,輕叩柴扉,拾一片拼音的瓣,看一朵花瓣下的春天,探一串拼音后的奧秘。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栗溪鎮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