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五大運算定律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理解透徹的學生將會在今后的學習中運用自如,而理解差的學生將會成為快速計算絆腳石。教師在導學時就應本著應用定律的目標,讓學生有目的地學習,更有利于定律的歸納、建模。
關鍵詞:運算定律;適時引導;驅動學習;靈活思維
小學階段共有五大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這五大定律不僅適用于整數的加法和乘法,也適用于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因此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這五條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運用“運算定律”計算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而且也是培養小學生快速計算能力、靈活思維能力和多策略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011年版《課標》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要想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
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孩子全面學習運算定律的開始,要給學生建立好學習運算定律的方法模式:感知定律——概括歸納定律——驗證定律——應用定律,四個環節的終結目標就是今后的靈活運用,教師要在這四個環節中做好“導”的功夫,學生才能深刻理解定律,達到靈活運用的目標。
1 取材源自生活,“導”的自然,讓學生在學習中不知不覺進入自主探索,感受數學知識的美妙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例題大多來源于生活,內容的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在教學中要根據當地實際,適當改編教材內容,讓學生身邊的事與物走進課堂,使教學更加自然,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加法運算定律時,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騎車旅行的場景,四年級的小朋友有的會騎車,有的想學騎車,拉近了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 重視算法背后的原理理解,深挖運算定律運用價值,“導”在學生需要時,從“簡”至“繁”、從“易”至“難”
加法結合律是在加法交換律的基礎上,改變加數的位置和運算順序,使計算變得簡單易算,而結合律的真正目的是讓能合并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結合在一起,先計算。在教學實踐中,有許多教師開始教學運算定律時,僅僅是為了教運算定律而教,而不是為了教會學生運用規律使計算簡單而教,因此使得學生在后期應用定律做題時生搬定律,顧此失彼,總是出錯。
例:(教學加法結合律的課堂實錄片段)
師:出示兩組題讓學生計算:
(47+25)+7547+(25+75)
(18+57)+4318+(57+43)
生:計算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你發現什么?
生:我發現:(47+25)+75=47+(25+75)
(18+57)+43=18+(57+43)
師:你能舉例說明其它算式也有這樣的規律嗎?
生:舉例……
師:你能用文字總結你剛才發現的規律嗎?
生:我發現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學生能發現這一規律,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缺乏目的性,造成后面作業的生搬硬套,只把前兩個數相加或把后兩個數相加,而不知道還可以把一、三兩個數相加,當出現:61+87+39這樣的算式時,很多學生就不知道要把61和39結合在一起,沒有真正理解運用加法結合律的本質。
教學時教師應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交換這兩個數?交換后計算變簡單了嗎?為什么那兩個數要結合在一起?加強“交換”和“結合”目的教學的引導,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計算原來還可以這么簡單,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學。
在上面例1簡單認識加法交換律后,我們可以從兩個加數交換位置、三個加數交換位置入手,從交換的目的自然過渡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如下:
35+72=72+35
69+87=87+69
師: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生:加法交換律。
師:雖然運用了加法交換律,但有沒有使計算變得簡單?
生:沒有
師:也就是說這種交換符合加法交換律,但并沒有實用價值。
再觀察下面的等式
35+72+65=35+65+72
169+87+31=169+31+87
師:這兩個等式又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生:加法交換律。
師:運用加法交換律,有沒有使計算變得簡單?為什么?
生:變簡單了,交換后前兩個數的和是整百數。
師:也就是說在運用加法交換律時有的時候可以讓計算變得簡單,我們在計算時要認真觀察,看哪些數加起來可以得到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我們就交換它們的位置,讓它們先相加,從而使計算變得簡單。
在學生適當練習用加法交換律使計算變得簡單的題后,讓學生嘗試更多加數交換以后怎么做。
例如:23+64+77+36
生嘗試:23+64+77+36
=23+77+64+36
=100+100
=200(很多學生會寫成這樣)
師:對嗎?交換后是把湊成整百的兩個加數放在一起,能不能同時計算23+77和64+36
生:不能
師:為什么?(下轉頁)
(上接頁)
生:(學生思考后才醒悟)算式中只有“+”、“-”時,應該是從往右依次計算。
師:怎樣才能同時計算?
生:……(有點難的樣子)
師:我們學了什么符合可以改變運算順序?
生:加小括號。
(通過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有層次推進,不僅僅加深了定律的理解,也更加增加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教師“導”在學生需要時)
生:嘗試加小括號的方法
師:展示學生作品
①23+64+77+36②23+64+77+36③23+64+77+36
=(23+77)+64+36=23+77+(64+36)=(23+77)+(64+36)
師生交流:
第①種加括號的方式與沒加括號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
第②種括號的方式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一共要用四步;
第③種加了兩個小括號,可以同時計算兩個小括號里面的,只用三步。第③最簡單。
通過交換,由于運算的需要,自然引入添加小括號,不僅僅學習了加法結合律,還鞏固加深了四則運算的順序,從適應發展需要入手,“導”得自然,“學”得順心。
3 算法的靈活選擇,培養思維的全面性和靈活性
運算定律的學習為學生從原理上理解不同算法間的關系提供了可能。在學習完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后,一個計算題就可能有更多的解題方法。如教學:34+78+66時,有多少種交換加數的方法,讓學生嘗試寫出來(6種),再思考那些交換可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和學習的深入。在學完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后,讓學生明白,這類題型既可以應用加法交換律:34+78+66=34+66+78;也可以運用加法結合律:34+78+66=78+(34+66),選擇喜歡的方式來做,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總之,“教”是為“學”服務,要圍繞學生這個主體,根據其心理特點、身體特點和知識體系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導”在關鍵點、“導”在需要時,著眼于知識在今后的應用,容教學于生活,“教”將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學”將會興趣大增,越學越快樂,越學越輕松。
作者簡介:黎奎林(1974-),男,德陽市旌陽區北街小學校,數學教師。
(作者單位:德陽市旌陽區北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