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利冰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正義是人類不懈追求的重要價值、社會全面進步的衡量尺度、制度設計和安排的基本依據。正義理念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內容。大學生作為未來祖國建設的人才,具備相應的正義觀是必不可少的,對其進行正義觀教育,可提高其綜合素質、完善其人格成長,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創造良好的社會正義氛圍。而當代大學生正義觀卻存在缺失的現狀,這有其成因所在。
[關鍵詞]大學生;正義觀教育;欠缺現狀;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正義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即“各得其所”與“應得其所”相結合,其參數可設定為合目的性、合必要生存條件性、合公意性、合價值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正義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我國自古就有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哲學與社會思想。發展至今,我們在反對平均主義的同時,一直重視正義對和諧社會的構建意義。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加強大學生正義觀教育,有益于其健康成長,從而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因素,符合人們對更加美好生活向往與追求的共同心望。
1 大學生正義觀教育的重要性
1.1 正義觀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起有思想指導的作用
正當性乃合理性與合法性的結合,既有理論或道義上的正當,亦有法律或規范上的正當;既內蘊公平、正義等自然法理念,也涵蓋政治權威、公民認同等實定法要求。行為的正當與否又跟觀念密不可分。一個人的正義觀對其自身行為而言,具有調整、矯正的價值,這對于正處成長發展期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對于有的非正義行為,如果未進行有效制止或者加以制裁,那么不僅會使有著正義理想和愿景的人們感到寒心,也會因非正義行為未受到及時阻卻,而使得人們無法達致在正常情況下所追求的社會目標,相應的效益也就未得到充分地實現,有的還產生了被居心叵測者利用而從中漁利抑或意外落入貪心者手中而一再攫取利益、從而導致社會不公的情形,還有的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釀成了本不該發生的悲劇,出現了非正義行為的泛濫。
人們的觀念不等同于動機,但同動機一樣,雖然都并非規范,卻跟人們做出的行為緊密相關。觀念可以強化動機,成為人們做出一定行為的內在驅動力量。加強大學生正義觀教育,對其正義觀的養成會產生必然的強化作用。正義觀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排除非正義因素的影響,有利于端正大學生思想,使其具備相應的正義觀,正確看待利益追求,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進一步規范其日常行為,促進大學生成長,實現其人格全面發展,在面對社會現象或事件的時候,有著正確的認知,保持理性地思考,減少傳播負面因子,可以起到堅定大學生向善意愿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行為或舉動,弘揚社會正能量。
1.2 大學生正義觀教育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飛躍式發展使舊有的部分規范開始失靈。時代變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有的價值觀也悄然生變。依法治國的推進發揮制度對人們行為予以規整、調節的作用,盡其所能保有對未來的預測功能,但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當新生規范置于紛繁復雜的社會實際中,出現脫節、銜接對應不到位等情況時,那么再先進的制度設計亦多少難免顯現出滯后、不周之處。目前,城鄉差距依然存在,人際交往的隔閡還有社會生活中的誠信問題、道德失范等不良現象,在減少、弱化、改變人們的正義觀,非正義問題不時出現。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大學生進行正義觀教育,使其在平時學習、日后工作崗位上及其社會生活中誠實守信,自覺行正義之事,潛移默化身邊的人與事,樹標兵、立榜樣,杜絕虛假行為,抵制不良作風,增進人們之間相互平等、信任的友好往來,進一步打破城鄉等各界間不合理的藩籬,有益于社會綜合文明指標的總體提升,為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1.3 加強正義觀教育是基于大學生自身成長的現實需要
當代大學生有著自己的個性、創造性思維、競爭意識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身處信息時代與多元社會的背景下,其獲取認知與對外表達的方式、方法、渠道、途徑等都不再單一,但卻對正義了解不夠、認識不深,尚未形成十分正確、健康、科學、合理的正義觀,存在初衷與目標悖反的情況,一方面向往正義,對社會正義制度的必要性有所認知,另一方面,知行不一,部分學生按照個人利益進行現實生活的選擇,踐行正義與理想程度有一定的距離。正義不同于情義。在對待社會正義的維護方面,擁有公平正義感的大學生往往是出于一種含有樸素情感的自然義務。當遭遇非正義問題時,較易有不滿或憤怒,缺少足夠的信任,也有的因非正義行為而心懷內疚或深感負罪,還有的出自對正義進行維護、因不清楚情況、把握不好分寸,反而走到了另一端、做出了非正義舉止。正義行為亦與利害關系不能直接畫等號。部分學生受“實用”主義的影響甚至“功利”主義的侵蝕,聯系社會成員的家庭背景去看待彼此,不顧及維護弱勢群體的合理利益,無視甚至扭曲該有的正義觀,殊不知人人生來享有被平等對待的權利。大學生的思想認知與行為偏差,迫切需要加強正義觀教育來予以矯正與引導。
2 大學生正義觀欠缺現狀的成因分析
2.1 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扮演“人之初”學前教育的角色,是大學生正義觀教育的重要環節。當今社會,絕大多數孩子從一出生,即被父母寄予厚望,從成長初始,就不乏存在苛求子女考高分、讀名校的情形,以便將來找到好工作、過上好生活,鼓勵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是好事,但這么一種含有社會不公因子的家庭教育,從子女孩提時代起就被植入內心,這種不科學合理、有失偏頗的家庭教育觀,使得孩子漠視社會事務,甚至麻木不仁,這都有形無形地影響高校對其正義觀的培育以及在生活中的踐行。特別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終身教育職能,家庭教育會對人們的公平正義觀念產生直接影響。部分家長自己的公平正義感尚且不夠,碰到問題、遇見事情,一副擔心惹麻煩、明哲保身的心態,采取避讓的做法,更別提給孩子樹立較好的榜樣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其他各方面條件的提高,也有好多家長把為孩子提供安心且良好的學習環境視作父母的本分,面對一些社會事件,灌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觀念,以免孩子多管閑事、節外生枝。
2.2 學校原因
目前,高校愈發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但是綜觀現狀,因為一些原因,大學生正義觀尚有需要關注與加以解決的如下問題:
2.2.1 人員錯位。在高校體系中,有專門負責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人員專職化本應對大學生正義觀教育工作產生重要推動作用,然而,因為輔導員工作比較瑣碎,大量時間被花在了日常的學生工作與行政事務的管理上,再加上部分高等學校盲目擴招,片面追求招生率,造成學生數目增多、教師工作量加大等,致使輔導員分身乏術,沒法對大學生正義觀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進行無時無刻的關注并予以有效地跟蹤。
2.2.2 平臺缺位。任何實質都需一定的形式作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正義觀教育,除需輔導員的工作之外,亦需相應的載體作為組織上的依托,以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及成效。目前,高校和社會尚未組建相應的平臺。在高校中,對大學生青年群體予以團結、進行引導、提供服務的組織是共青團,然而,關乎“正義”主題的團委工作卻少之又少,可以與高校組織產生聯動效應的社會平臺的匱乏,更是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3).
[2] 江必新.司法正義的特點及其辯證思考[J].法制資訊,2014(09).
[3] 徐靖.高校校規:司法適用的正當性與適用原則[J].中國法學,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