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齊明 包浩斌 周建兵
服務業是杭州市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價值創造的主源泉和城市競爭的主力軍。目前,杭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的六成、地方稅收的七成、固定資產投資的九成、新增市場主體的九成都源于服務業,顯現“6799”特征。但2013年以來,作為服務業發展主平臺的五城區(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服務業發展速度卻開始慢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也在逐年下滑,面臨空間、效率和新動能等束縛。當下,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大腦建設等機遇,給五城區服務業再發展帶來了可能。五城區應緊抓機遇,激發活力,重塑地位,為全國老城區再發展破題探索路徑。
造成五城區服務業增長困境的主要是新動能不足、效率不高和空間制約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產業結構看,主要行業下滑,新動能培育不夠。金融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是五城區服務業增加值占比位居前列的行業,但近年三大行業分別面臨強監管、線上沖擊、嚴調控等影響,發展速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金融業繼續處于緊周期,房地產業“房住不炒”的理念將長期堅持,批發零售業的線上線下融合效應也有待進一步觀察。在主要行業下滑的背景下,服務業的穩增長需要新動能來支撐,但創新平臺不足影響新動能培育。下城、拱墅眾創空間、國家級孵化器數量不到全市平均數,上城、江干也僅達全市平均數,而西湖雖然數量較多,但又因土地空間受限、優惠政策力度相對不足等原因,存在企業壯大后外遷現象。

圖/張燕萍
從產出效率看,畝均產出較低,勞動生產率不高。不考慮農保地、工業用地、城區功能等差別,比較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心城區,發現五城區服務業增加值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每平方公里的服務業增加值遠低于上海黃浦區、廣州越秀區。此外,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也有待提高。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可比較性,以全市數據作比較。2017年,杭州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為22.2,即1個服務業就業人員平均創造22.2萬元增加值,低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但杭州每家服務業規上企業年平均營收卻高于深圳、廣州,反映出杭州服務業規模較大,附加值偏低。
從產出空間看,土地資源緊缺,招商吸引力不足。五城區服務業發展面臨空間制約,新增成片土地資源緊缺,存量建設用地再利用成本高,造成大型服務業項目落地難,新興服務業培育又難以形成集聚效應。五城區與余杭、蕭山相比,地方財政留存比例低,土地資源供給少;與濱江相比,又沒有國家高新區政策,導致不僅招引優質項目難度大,而且留住原有的服務業企業也不容易。再加上老城區面臨功能性衰退、設施陳舊、交通擁堵等挑戰,難以引進高端服務業。
五城區具有地理區位優勢、文化底蘊濃厚、配套服務便捷等先天優勢,現又面臨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大腦建設等機遇,應發揮優勢、把握機遇,從產業結構調整、畝均產出提升、土地要素供給、體制機制優化等四個方面入手,提升空間產業人才的匹配度與協同性,推動服務業高效優質發展。
集中力量發展專業服務。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招引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專業服務業企業,如金融、科技、法律、會計、咨詢、會議展覽、人力資源、知識產權、標準化等機構,推動形成與杭州城市功能相匹配的專業服務業發展格局,為服務業及其他產業發展提供更多高效的服務選項。
打造新經濟試驗場。深耕五城區有限空間,引進專業運營商,打造高品質、集約化創新空間,提供全鏈條創新服務,形成產業生態圈和創新生態鏈的比較優勢。利用五城區流量優勢,營造包容審慎的制度與政策環境,培育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踐行生活實驗室理念,把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五城區首發和示范應用。
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居民服務等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推動數字貿易、數字金融、數字文創等產業創新發展,提升服務可貿易性,推動“杭州服務”走出去。
推動老舊樓宇升級改造。研究制訂老舊樓宇改造技術標準,劃定老舊樓宇改造重點片區,滾動實施年度改造計劃,優先安排有改造主觀意愿、產權集中度高、改造方案成熟的樓宇進行改造。以較小的成本來挖掘提升價值,招引優質企業。
完善創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嚴格執行“先租賃后出讓”彈性供給制度,強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創新型產業用地“畝均論英雄”評價體系,對租賃期限將至、排名靠后的創新型產業用地,予以退出。
提升村級留用地開發檔次。鼓勵區政府統籌轄區內的村級留用地資源,打破村界、鎮(街道)界,制定開發利用規劃,加大統籌開發力度。積極將村級留用地納入招商引資平臺管理,支持引入社會資本合作開發,通過依法出讓、轉讓、出租留用地土地使用權和交由政府儲備等方式開發利用留用地。
劃定產業發展“紅線”。抓住城中村改造騰出空間的機遇,加強產業用地的控制和保護,保障服務業發展空間。紅線范圍內嚴格控制新增開發商品住宅類經營性房地產項目。建立建設用地戰略留白引導機制,為今后產業發展留好地方、留出空間。
加強地鐵站域綜合開發。把握亞運會前地鐵線網基本建成的時機,樹立“建地鐵就是建城市,運營地鐵就是運營城市”理念,學習香港“地鐵+物業”等先進開發模式,加大地鐵地下空間、地鐵站點上蓋、車輛基地上蓋的綜合開發利用,增加商業、辦公、居住等城市功能。
推動專業市場搬遷。結合城市拆遷建設、市政路網建設和消防隱患整改等重點工作,制定專業市場整合外遷計劃。對造成城區交通阻塞、環境污染、影響市容市貌、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各類老舊專業市場,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退出,騰出空間用于資源重組和商業秩序再造。
引進留住用好人才。結合城市“雙修”,加大優質文化、醫療、教育、人才住房和停車場等公共產品供給。研究提出服務業人才需求清單,加強對關鍵領域緊缺人才的招引、培育和激勵力度,吸引人才在五城區生活、在五城區創業。
深化城市大腦應用。將城市大腦打造成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匯聚政府數據、企業數據、社會數據、居民數據、產業數據。通過數據來優化城市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為企業和產業賦能。
探索建立個性化考核體系。立足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導向,強化五城區服務業發展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等功能作用,探索建立以個性化指標為主、基本指標為輔的經濟發展考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