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智慧

摘 要:墓葬作為人類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不僅是物質生活的遺存,也是精神生活的反映。目前我國古墓博物館數量較少,且一些小型墓葬博物館存在展示形式單一、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文章主要以洛陽古墓博物館和漢陽陵博物館為代表進行探討,對古墓博物館提幾點建議。
關鍵詞:墓葬;古墓博物館;建議
迄今為止,我國各類型的博物館已有5000多家,而古墓博物館作為一種主體性陳列在我國現有的博物館中還屬于鳳毛麟角。現在文博事業發展迅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的民眾日益增多。墓葬作為人類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不僅是物質生活的遺存,也是精神生活的反映,不只關于死,更關于生。古墓是對古人生命意識、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反映[1]。而古墓博物館的任務在于把這些歷史文化合理、充分地表現出來,達到教育公眾的目的。
1 我國古墓博物館的現狀與問題
現階段我國對古墓葬的展示主要有兩種手段:一是將其集中遷移,重建新的博物館將其匯集到一處,如洛陽古墓博物館(現改名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二是在原墓址上復原或重建,如半坡博物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懿德太子墓博物館等,廣義上包括如十三陵開放的定陵地宮、清東陵的裕陵地宮等。我國大型墓葬或帝陵的保護程度較好,其保護、研究、展示、宣傳的力度較大,但對于一些中小型墓葬來說,還存在展示形式單一、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
基于國人的傳統觀念,人們長期對古墓存在敬畏、獵奇又避諱的復雜心理,所以會影響對古墓博物館的觀感,參觀觀眾往往會忽視古墓博物館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而博物館作為保存、研究文化遺產的場所,如何全面而合理地向公眾展示其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奮斗的方向[2]。
西安與洛陽兩地是我國傳承千年的歷史名都,唐代詩人王建有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體現出了這兩地墓葬信息之豐富、墓葬數量之大。本文主要以洛陽古墓博物館和漢陽陵博物館為代表進行探討。
洛陽古墓博物館由一組仿漢代建筑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筑群組成,是一座以歷代墓葬和古墓壁畫為陳列內容的大型專題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整個博物館由歷代典型墓葬展區、北魏帝王陵展區和古墓丹青精粹展三大展區構成。歷代典型墓葬展區,搬遷復原上自西漢下迄宋金時期的典型墓葬25座,內容囊括墓室建筑、磚雕藝術、墓室壁畫、出土文物等。北魏帝王陵展區為北魏宣武帝景陵,因盜掘嚴重,沒有開放地宮。宣武帝景陵兩側復原了北魏清河王元懌和江陽王元乂兩座壁畫墓。古墓丹青精粹展位于河南古代壁畫館內,河南古代壁畫館主體為一座仿漢代閣樓式建筑,精粹展以實物為主。博物館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洛陽古墓博物館為適應旅游業的發展和公眾對于墓葬的復雜心理,弘揚以人為本的觀念[3],于2008年更名為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
漢陽陵博物館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它依托西漢景帝與王皇后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開放陽陵地宮,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復原墓葬原態與始態,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墓葬文化,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在此博物館游覽學習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博物館對墓葬文化還未做到深度挖掘,所能傳遞出來的文化信息有限,且觀眾能夠參與的互動項目較少,對抱著參觀學習目的游客來講有意猶未盡之感。
2 對我國古墓博物館的幾點建議
2.1 “透物見人”
博物館與考古的終極目標是在盡可能完備的實物資料基礎上,通過理論研究的方式,對人類社會歷史進行分析和解釋,闡明人類的發展過程,“透物見人、透物見史”是其一大本質特點[4]。不僅是古墓類的博物館,甚至許多大型館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物與人脫節,見物卻不能見人。如果不是對博物館有一定了解的觀眾,很難了解博物館中精心擺放的文物所代表的歷史內涵。古墓博物館就更是如此。墓葬與人類社會關系如此緊密,無論是葬具、葬式、陪葬品,還是壁畫,都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都應該仔細認真地去挖掘。
首先,應對墓主人的身份、生平有比較詳細的介紹,還要對當時的墓葬制度、風俗進行介紹,讓觀眾可以通過一個墓葬去了解一個時代的墓葬,進而了解墓葬所處的那個時代,層層遞進,達到公眾教育的目的。其次,作為古墓博物館中的輔助展品,視頻、圖片與文字缺一不可。現階段博物館內的輔助展品仍以文字為主,可大量的文字會使人產生疲憊感。視頻片段能通過動態影像傳遞知識內容,如這兩年大火的《國家寶藏》,節目里演繹著文物的前世今生,文物的價值總體現在背后的“人”上。古墓博物館可以借鑒這樣的方式,通過墓葬中代表性的文物,精美的陪葬品或有價值的壁畫都可,來演繹墓主人的前世,有趣又富有極強的教育意義。一般綜合性博物館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綜合性博物館內的藏品來源各式各樣,而古墓博物館卻有著先天獨具的優勢,可以詳細、準確地敘述一個人的生平,極具教育意義。
2.2 運用高科技手段加強與觀眾的互動體驗
因中國人對墓葬天然帶著抵觸心理,而與之相配的多為古代建筑或是仿古建筑,更會加劇這樣的心理。此時就應該在博物館內多展示科技的力量,加強與觀眾的互動,使參觀者能夠近距離接觸到墓葬,接觸到墓葬文化,從而摒棄因墓葬文化知識不充足而產生的獵奇、避諱等心理。
古墓博物館更需要有詳實的講解內容,不只是館內人工的講解,更多的是依托于科技之上的講解器。韓國景福宮內的講解器是一只觸摸筆,在租賃時工作人員會給一張地圖,觸摸筆觸碰到地圖上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聽到那個位置詳細的講解內容,既有趣又能一一對應,非常適合古墓博物館。在進入古墓博物館的地宮之前,可以通過VCR讓觀眾對整體建筑有一個初步了解,對墓葬主人、出土的精美陪葬品有一個印象。而在筆者的調查問卷中,觀眾最希望在古墓博物館中運用VR技術復原墓葬的原始面貌,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依托于科技,還可以開發益智類的小游戲,如拼圖、作畫等。
2.3 加強文創產品的開發
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要能夠踐行“把博物館帶回家”這個理念、古墓博物館的文化內涵豐富,在保證社會意義的同時,應挖掘其商業價值[5]。無論是精雕細琢的壁畫,還是精美的陪葬品,都是文創產品絕佳的設計內容,只要認真挖掘其內涵,就能設計出精美的文創產品。古墓博物館中的文創產品應盡量減少復制品的出現,主要原因是國人的“吉兇”觀念,用陪葬品的復制品擺放于家中或與吃相關,都是不太合適的。“吉兇”觀念也是古墓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的一大難關。
只要深入了解墓葬文化,觀眾就會發現,古人比現代人更有“吉兇”觀念,而墓葬中處處都展現著吉祥的寓意。古人認為人死后是有靈魂的,靈魂可以庇護活著的人,也可以擾亂活人的生活秩序,這要看死者是否在陰間幸福安寧地活著。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古人在處置死者時,處處趨吉避兇,將人世間所有的吉祥祝福都通過墓地、葬俗、隨葬品、裝飾紋樣等體現出來,構成中國古代墓葬文化趨吉避兇的永恒主體,希望觀眾能更多進入到古墓博物館中體會古人的智慧!
參考文獻
[1]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姚安.博物館十二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張之恒.考古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5]馬晶晶.當代博物館文創產品與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探討[J].呂梁學院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