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洪香 陳果 高勁松
摘 要:觀眾參觀展覽是參與博物館的一種方式。在博物館展覽觀眾調查報告基礎上,研究公眾參與對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文章選取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名窯名瓷展”和“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的觀眾調查報告,根據觀眾年齡、來源、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參觀展覽方式、時間、次數等參觀展覽行為,觀眾對展覽的意見和建議等方面,探討博物館應對公眾參與的對策和策略,認為應加強對公眾的研究、多舉辦精品陳列和社教活動、加大對新媒體的使用和宣傳力度等對策,使公眾參與博物館形成常態化,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關鍵詞:公眾參與;江西省博物館;觀眾調查報告
博物館的“公共性”是探討博物館“公眾參與”的起點[1]。這里的“公眾”指的是觀眾、志愿者、媒體、文物捐贈者及其他相關單位和人員[2]。觀眾屬于公眾的組成部分,其參觀展覽是公眾參與博物館的最基本方式。江西省博物館是江西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基本陳列有“贛風鄱韻——江西古代文明展”“萬年窯火 千年瓷都——江西名窯名瓷展”“紅色搖籃”等,臨時展覽有“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出土成果展”“飾代風華——江西省博物館藏明代王妃首飾展”等。不同主題的展覽及社教活動,給公眾參與帶來不同的體驗,反響熱烈。
1 公眾參與概況
觀眾參觀展覽、欣賞文物、參與社教活動是公眾參與博物館的主要方式。為更好地研究公眾參與博物館的情況,特選取江西省博物館的“江西名窯名瓷展”(以下簡稱“名窯名瓷展”)和“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以下簡稱“海展”)兩個展覽的觀眾調查報告,從觀眾年齡、來源、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參觀展覽方式、時間、次數等觀眾參觀展覽行為,觀眾對展覽的意見和建議等方面,分析公眾參與的現狀。
1.1 觀眾基本信息分析
從受訪觀眾年齡構成和觀眾文化程度來看,30歲以下年齡群體多為學生,是參觀的主要力量。“名窯名瓷展”18~30歲的觀眾占73.4%,18歲以下青少年占17.8%;大專及大學本科比例最高,為73.2%;初中及以下觀眾占14.2%[3]。“海展”中18~25歲和18歲以下兩個年齡段合計占到整體的近80%[4]。參觀群體學生占比最大,可知參觀群體以青少年學生為主。
從受訪觀眾來源來看,江西省內觀眾遠遠高于省外觀眾。“名窯名瓷展”中,南昌市的觀眾占29.9%,江西其他地市的觀眾占29.0%[5]。“海展”中,江西省內觀眾人數占總人數的77.9%[6]。江西省博物館毗鄰5A級景區——滕王閣,省外人參與卻較少,原因有二:其一,博物館展覽宣傳有待進一步加強;其二,觀眾調查期間較少節假日,外地觀眾出行不易。
1.2 觀眾參觀展覽行為分析
從觀眾了解博物館展覽的方式看,“名窯名瓷展”中38.6%的觀眾選擇其他渠道,朋友推薦達到了27.1%,通過網站得知展覽的觀眾比例為14.0%[7]。“海展”中,通過微博微信了解展覽的觀眾達到47.7%[8],比“名窯名瓷展”調查數據高了12.5%。可見隨著微信、微博、官網等新媒體的流行,越來越多的觀眾通過網絡了解博物館的展覽等相關信息,網絡成了博物館與公眾交流的重要手段。
從觀眾參觀展覽的次數和時間來看,第一次參觀的人數居多,且參觀時間多為30~60分鐘。“名窯名瓷展”中,71.2%的觀眾是第一次參觀。“海展”中,有超過80%的觀眾是第一次參觀。“名窯名瓷展”38.4%的觀眾參觀時間為15~30分鐘,32.3%的觀眾時間為30~60分鐘[9];“海展”中,30.4%觀眾參觀時間為30~45分鐘,40.4%的觀眾參觀時間在1小時左右[10]。兩個展覽有所區別,“海展”是2017年度全國十大精品展覽之一,成為江西省的閃亮名片。因此,參觀此展覽的觀眾參觀時間比其他展覽要更長,且更細心,有的甚至拍照和做筆記。這說明真正好的展覽是不缺觀眾參與的。
1.3 觀眾的意見和建議
關于展覽應增加項目的調查,多數觀眾認為需要增設多媒體設備。“名窯名瓷展”中,64.4%的觀眾認為要增設多媒體設備,44.9%的觀眾認為要增加互動活動,39.7%的觀眾希望可以提供講座,35.9%的觀眾希望增加輔助展品[11]。有的觀眾認為,“商店的創意產品缺乏創意,扣題不緊,希望可以支持支付寶、微信支付”“希望展覽能推廣到學校去,使我們青少年能增加見識,開闊眼界”[12]等。這些建議都很有建設性,博物館應多傾聽公眾的心聲,多多舉辦優質展覽,展現江西特色文化。
2 公眾參與對策探析
通過分析在江西省博物館觀眾調查報告基礎上的公眾參與概況,可知公眾對展品最為滿意,希望陳列方式、講解、社教活動、多媒體展示等多元化,使公眾能真正地參與進來,真正地了解江西文化。因此,博物館可從以下方面探析公眾參與對策。
2.1 加強對公眾的研究
觀眾屬于公眾的一種,分析觀眾參與博物館的行為、意見和建議,可為博物館后期的社教活動和展覽提供參考。參觀群體以學生參與比例最高,年齡在30歲以下的公眾參與度最高。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使青少年理論聯系實際,透過文物見證歷史,觸摸歷史。重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海展”中有公眾提出希望對展覽每個展品的用途有確切的解釋,對重點展品有語音自助講解或有相關動畫視頻等。這些建議都很接地氣,江西省博物館針對這些意見和建議,及時對“海展”進行提升,新添漢代配樂,使公眾聆聽古樂奏響的旋律;新置漢代安車,領略貴族出行的風采;新加展教項目,體驗展教一體的樂趣,對展覽的40件文物設置了微信語音導覽服務。此外,有觀眾提出希望展覽能推廣到學校去,使學生們能增加見識。江西省博物館歷來也有這傳統,組織了多次展覽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江西文物,愛上江西文化。
2.2 多舉辦精品陳列和社教活動
公眾參與博物館,最多的參與行為是參觀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目的是欣賞文物、參觀展覽。所以多舉辦精品展覽才是博物館留住公眾的最佳方式,才能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真正得到體現。從受訪觀眾參與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情況分析,“名窯名瓷展”中,19.2%的觀眾參加過志愿者講解比賽,32.6%的觀眾參加過文博講座,24.4%的觀眾參與過文化“三進”活動,50.4%的觀眾沒有參與過[12]。超過一半的觀眾未參與我館組織的社教活動和“展覽+”活動。一方面跟多數觀眾是第一次參觀博物館有關,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參與;另一方面我館的宣傳需要再度加強。博物館需要多舉辦與展覽相關的社教活動,如舉辦展覽相關學術講座、社教活動等。這類活動既可宣傳博物館,又能使公眾進一步參與博物館,實現雙贏。
2.3 加大對新媒體的使用和宣傳力度
“名窯名瓷展”中調查觀眾是否會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發布展覽圖片或文字信息,59.7%的觀眾會利用,22.2%的觀眾暫時沒有使用,會考慮使用[13]。由此可見,多數觀眾還是愿意利用這些新媒體去宣傳博物館,宣傳江西文化,吸引身邊的朋友更多地參與博物館展覽中來。博物館要加大對官方微信、微博、網站的經營,及時發布展覽、社教等相關信息,使越來越多的觀眾知道博物館,了解博物館,喜歡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的官方微博經常推出各種話題,如“博物館里過大年”“不一樣的她”“飾代風華(超話)”等,適時推出明代王妃的各類首飾,轉贊評指數直線上升,受到博友的一致好評。
3 結語
基于江西省博物館“名窯名瓷展”和“海展”觀眾調查報告基礎上的公眾參與概況分析,從觀眾年齡、來源、職業等基本信息,參觀次數、時間等參觀展覽行為,增加多媒體設備等意見和建議,博物館積極探析公眾參與對策,應加強對公眾的研究,重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多舉辦精品展覽及相關學術講座、社教活動;加大對新媒體的宣傳和使用力度,充分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網站等新媒體平臺,使公眾參與博物館形成常態化,制度化,大力展現和宣傳江西特色文化。
參考文獻
[1]史明立.誰的博物館?——博物館與公眾參與[J].博物院,2017(5).
[2]鐘洪香,羅永順.博物館公眾參與初步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5).
[3][5][7][9][11][12][13]羅永順.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名窯名瓷》展覽觀眾調查報告[J].博物館研究,2016(1).
[4][6][8][10]范麗君,高勁松.“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觀眾調查報告與分析[J].博物館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