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摘 要: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工程,需要在文物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管控,特別是博物館的文物陳列管理,應當以保護為主,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同時加強對文物陳列合理性和科學性的探究。文章重點分析目前博物館文物陳列和文物保護所存在的現狀問題,探究如何正確地在博物館文物陳列中落實文物保護觀念。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陳列;文物保護
通過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人們能從不同側面對文物背后所代表的歷史時期及重要進程展開深入探究。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對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當今和未來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博物館而言,文物陳列管理不僅是博物館對外呈現其文化價值、科學理念以及社會功能的基礎方式,同時是博物館最注重也是最根本的工作內容之一。通過文物陳列形式,可以充分體現博物館的社會形象和精神內涵,并且能夠借助文物陳列的表現方式與外界加強文化交流。
1 博物館文物陳列與文物保護意識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過于追求實現社會及經濟效益
由于部分博物館過于追求社會以及經濟效益,在進行文物運輸過程中并未對文物采用科學的保護措施,從而造成文物損壞。此外,一些博物館的文物陳列方式不適用于現代的審美觀念,經常發生文物被擱置的現象,導致人們難以對博物館產生興趣。博物館相關人員忽略對文物的管理和保護,以致文物保管工作落實不到位,甚至發生文物遺失現象。
1.2 忽視對文物陳列環境的改善
由于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文物管理不夠重視,缺乏良好的文物保護意識,導致文物在陳列環境中受到光照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發生損壞。當前有不少文物是從古墓中提取而來,這類文物的保存和陳列環境較為特殊,不適宜和空氣長期接觸,易出現損壞現象。只有采取有效的保護手段,才能充分展現文物的文化價值。
1.3 缺乏齊全的文物保護基礎設施
雖然我國逐步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力度,積極建設和改造博物館基礎設施,但部分文物的受損情況仍然與文物陳列方式存在一定關聯。例如,博物館文物陳列柜是透明材料,文物較易受到紫外線照射,從而因氧化劇烈而損壞。因此,博物館應針對文物陳列問題提出改善方案,通過有效的技術方法,不斷提高博物館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實現對文物全方位保護的目標。
2 加強博物館文物陳列與文物保護的應對策略
2.1 注重調節穩定的溫度及濕度
為了加強博物館文物陳列與文物保護,應當確保各項環境指標均達到標準。博物館內溫度和濕度應保持在穩定和適宜的狀態,為文物陳列提供良好的環境。在現階段,通常文物陳列館的室內溫度應維持在15~25攝氏度,濕度則需維持在40%~65%之間。若超出該標準,將不利于文物的保存和管理。在調節文物保存環境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匹配館內的溫度和濕度,若館內溫度出現變化,則需要有針對性地對陳列館內的濕度進行調節,保障文物陳列環境的穩定性。若博物館由于資金不足而無法購置專業的恒溫恒濕設施,則可以在文物密封陳列柜內放置專門保持溫度和濕度的化學調濕劑進行協調和調整[1]。
2.2 防止文物與空氣直接接觸
游客在進館的過程中會引起博物館外部和內部的空氣對流,對文物的保護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博物館的相關人員應在購置或設計文物陳列展示柜時,將密封性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保證展示柜的密封性,才能更好地避免文物與空氣進行接觸而造成腐蝕,預防外部因素對文物造成影響。
2.3 阻隔熱源對文物造成損害
在陳列文物時,應當以文物安全作為重要指標,杜絕熱源對館內文物的傷害。而熱源除了明火之外,還包含常見的照明、暖氣等發熱工具。當前,文物展館內的光源大多使用光纖照明設備,其光照無法直接照射在文物上,而是利用光纖來制造光源,且在安放控制照明效果的觸發設備時,應當與陳列展館保持一定距離。同時,文物展示柜內的光源管理也應當依照嚴格要求來執行。特別是針對展示柜材質的設計上,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透光性,還應當有效阻隔紫外線的輻射。
2.4 提高展館除塵工作
文物陳列展館在向外開放的過程中,不僅會造成空氣流通,還會帶來許多灰塵、污垢,包含毛發、菌類、纖維等。當灰塵接觸到青銅器類文物時,將加速文物氧化,從而使青銅器表層產生菌斑,不利于文物進行保護和陳列。因此,開展館內的防塵除塵工作至關重要。博物館工作人員應當定時定期對文物進行除塵措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當在展覽館中放置空氣凈化器等設備。同時為了避免灰塵等對文物造成損害,還需要將文物安放在密封性較好的保存柜中,防止文物和外界進行接觸[2]。
2.5 選用綠色環保的設計材料
對文物造成刺激損害的外界因素不僅有直接的熱源、溫度、空氣氧化,還有展館內和文物有直接接觸的展示材料。若所使用的展示材料的質量、規格不符合標準,其中超標的甲醛等化學物質將會影響文物的完好性。因此,工作人員應當將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作為主要材料,對文物陳列館中的建筑、設計及展示材料進行嚴格把關,根據相關要求進行篩選和檢驗,從根本上避免劣質材料對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危害。
2.6 提升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
為加強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應當注重培養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針對《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工作人員展開培訓,不斷激發和強化他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鼓勵他們在進行文物陳列和保護時,以文物保護作為行動準則,以文物安全性作為工作立足點,引導他們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積極踐行文物保護理念,不斷提高館內工作人員對文物陳列知識的認知水平[3]。此外,工作人員還應及時掌握和了解文物的陳列狀態及注意事項,實時觀察文物陳列的異變情況,對突發狀況做出迅速響應,并及時采取可行性較高的處理方案。同時,還可以提高對文物陳列的管控和監督力度,積極在文物陳列工作中落實文物陳列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嚴格把控文物保護的每處細節和流程。工作人員要針對文物陳列與保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進行事前的預案設計,防止損害程度進一步加大。此外,應當對文物陳列展覽館內進行全天監控,及時、全面地掌握文物的實時情況。
2.7 建設現代化的文物陳列館
現今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的主要作用是為學生提供參觀學習以及組織活動的實踐平臺。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當前博物館管理工作所面臨的重要挑戰。博物館應當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以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科學設計展出內容,不斷豐富和創新陳列形式,進而調動參觀者的參與興趣。一方面,在設計陳列內容上,博物館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媒介手段,針對民眾開展預展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來挖掘民眾的興趣點,并以此來改進文物陳列的具體位置。另一方面,博物館可開展文物走進校園和文物走進社區等活動,并以空中展覽館、在線陳列館以及智能展示館等形式,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博物館還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向民眾展示文物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等,引導更多人來了解歷史、認識文物[4]。博物館可通過信息化技術不斷開拓創新的陳列形式,在進行文物展示過程中結合3D、4D技術以及AI、VR等功能,為參觀者提供形象、立體的參觀體驗。同時,博物館通過組織各類形式多樣的活動,進一步加強與民眾的互動和交流,比如將文物制作成畫冊、電子閱覽圖冊等,以文物為原型打造文化創意紀念品,積極提高文物的文化輸出。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加強博物館陳列文物的保護過程中,提高人員的文物保護理念是保護工作的根本內容。博物館應當將文物保護意識逐漸滲透到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中,積極提高相關人員的文物保護技能,引導他們積極創新和豐富文物保護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在實踐工作中實施有效的預防對策,避免文物受到不良影響,進一步降低文物的受損程度。
參考文獻
[1]彭敏.探索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文物陳列與保管[J].卷宗,2018(31):69.
[2]王海軍.文物陳列與保管中的文物保護意識研究[J].藝術品鑒,2018(15).
[3]吳茜.保管和陳列中的文物保護意識探討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3):27-29.
[4]王子恒.信息時代下博物館文物保護的措施[J].中國民族博覽,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