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瑞 馮茜 房麗軍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東中西部地區劃分的視角,對我國1978年以來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過程進行刻畫,并從勞動生產力的角度,探究二元經濟結構轉變與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從中尋找能促使我國二元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的有益經驗。
關鍵詞:經濟轉型與發展 ? 生產率增長 ? 結構性變革 ? 不平等
經濟結構性變革的衡量—基于二元經濟結構視角
(一)兩部門結構盒形圖及基本假設
對于二元經濟結構而言,其主要表現形式為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產值構成以及就業狀況。正因如此,二元經濟結構發生的變化通過產值構成以及就業狀況得以表現。本文對二元結構的變化過程進行刻畫,如圖1所示。圖1左下角為農業部門,右上角為非農業部門,左側縱軸和右側縱軸表示產值占比,上邊橫軸與下邊橫軸表示從業人口占比。圖中任意一點為此經濟體的二元結構構成,也就是農業部門從業人口比例和非農業部門從業人口比例。舉個例子,對于點c,其坐標為(50.40),即農業部門從業人口在全部就業人口的占比為50%,產值占比為40%。對于任何國家,其各個時期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均可以用點表示,然后對點按照時間順序排序,就可以得出該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變化軌跡。所有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變化軌跡均在圖1下方,若點在對角線上,表明該國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產值構成以及就業結構比例合理,其勞動生產效率無差異。某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為一元經濟結構時,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低于非農業部門,因此其二元經濟結構變動軌跡在對角線下方。
(二)二元經濟結構轉變方向的可能性及指標設計
二元經濟結構的改善或加劇及其實現條件。設t0時期二元結構經濟體的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狀態由Q點表示,經濟體運行到下一個時期t1時,其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所有可能類別如圖2中的區域A至D所示。為便于討論,假設Q點位于圖2中的位置。
二元經濟結構的基本假設為: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水平大于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即N2/L2>N1/L1;設全國整體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為k。本文將二元經濟結構轉變方向分為如下兩大類別:
一是加劇。經濟體由Q向B區域轉變時,則表示其二元結構差距加劇,并且在加劇程度上,B1>B2>B3。如果向B1區域的狀態轉變,表示更大的非農業部門產值由更少的非農業人口進行生產,因此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擴大,同時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減小,則兩部門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B2、B3區域的轉變方向表示非農業部門產值占比擴大的同時,農業部門的勞動人口同時也在向非農業部門進行轉移,但人口轉移的比重小于產值占比變化程度。B2區域內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增大,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減小,相互差距擴大,但由于人口的轉變,使其加劇程度比B1方向的小。而B3區域內雖然非農業部門產值占比的增量依然比農業部門人口的轉移量大,但此時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開始減小,表示其加劇程度比B1小。
二是改善。向D區域的轉變則表現出二元結構差距緩解,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提高,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減小,兩部門間生產率相對差距縮小。D1與D2的不同在于,向D2區域轉變時,非農業部門產值占比減小,這只在農業部門依舊占有較大比重時才會出現。
綜上,可以得知為了使二元經濟結構得到改善,需要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上升,同時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下降,即兩部門間生產率差距縮小。反之,二元結構加劇。
衡量二元結構轉變的指標設計。二元經濟結構改善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農業就業人口比重下降,二是非農業與農業間的生產力水平差距降低。本文將這兩個特征各用一條坐標軸表示,構建直角坐標系,以農業就業人口占比為橫軸,以此時對應的比較生產率之差,即來表示第二個特征,為縱軸。
把上述的坐標軸系稱為綜合二元轉變指標ZH,將用于刻畫我國全國、東部、中西部地區三者間的二元經濟結構差異。為進一步比較同一個經濟體在不同時間點上的二元結構轉變狀態,構建二元經濟結構改善指標:
式中t0、t1既可以是相鄰的兩年,也可以是任意間隔的年份。GS>0時,表示t0至t1時期二元經濟結構加劇;GS<0時,表示t0至t1時期二元經濟結構改善。
(三)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特點
在前文構建的盒形圖和相應指標的基礎上,根據美國1948-2015年的全國數據、我國1978-2017年的全國數據,進行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特點的分析。
圖3反映了我國1978-2017年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軌跡。這個時間段我國農業就業結構總體不斷下降,非農業就業結構和產值比重不斷提升,但與美國1948年的經濟結構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2017年我國農業產值比重為4.06%,而農業從業人員占比高達28.3%,而美國1948年農業從業人員占比為23.49%,產值占比為7%,2015年美國農業從業人員占比為5.03%,產值占比為2.4%,其經濟結構基本上為一元結構,說明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任務遠未完成。
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過程存在不少波動和反復。1978-1984年,農業從業人員比重不斷減小,我國處于二元經濟結構的改善階段; 1984-1992年,我國農業部門產值比重和就業結構比重不斷減小,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在惡化;1992-1996年,我國農業產值比重基本保持不變,二元經濟結構指標也不斷改善;1996-2003年,我國農業部門從業人員占比基本保持不變,而農業部門產值占比卻快速下降,體現在二元經濟綜合指標上為直線式惡化;2003-2017年,我國非農業部門產值比重緩慢上升,而農業部門從業人員結構卻快速下降,綜合二元轉變指標顯示出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出現較大改善。
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對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作用
本文在全國視角下對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進行分解,記t0至t1時期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為k。根據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的異質性,將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進行分解:
設從t0至t1時期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中存在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從業人員△L≥0,所造成的農業從業人員占全國比重的改變量為△L/L≥0,則 :
從而:
記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為p、q,化簡得:
從式(1)可以看出,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可以分解為三大組成部分:一是由各部門人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所引致的增長,稱為增長效應,記為:
二是僅由部門間就業結構轉變引起的增長,稱為結構轉變效應,記為:
三是從業人員的部門間轉移與各部門增長效應的綜合作用,記為 :
,分別表示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在該期的基礎狀況,這種基礎狀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大小,二是從業人員占比。隨著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效應的趨勢是非農業部門增長效應對全國勞動生產率的作用越來越大,而由于體量的縮小,農業部門所帶來的增長效應越來越小。
結構轉變效應SD的大小由部門間轉移人口數量及比較勞動生產率之差,即二元經濟結構差距共同決定。當就業結構轉變方向有利于二元經濟結構的改善,即農業部門就業人口比重縮小,非農業就業人口比重上升時,原來的二元經濟結構差距越大,且t1時期就業結構轉移得越多,則結構轉變效應越大,對全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有正向作用。
綜合效應與結構轉變效應不同之處在于,它由就業結構轉變以及各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量上的差別共同作用造成。分別表示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增長量與非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增長量之差,表示就業人口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的轉移過程中,損失的是原來農業部門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增長的部分,得到的是非農業部門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增長的部分。
從綜合效應的表達式可以看出,以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而帶來的二元經濟結構改善對全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二元經濟結構轉變,是農業就業人口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過程,要求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并向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水平靠近,需要的值要大于才能實現,使得綜合效應對全國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作用為負,其背后的經濟含義為緩解二元經濟結構差距所放棄的增長速度。
隨著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差距不斷縮小,表現為結構轉變效應中的的值不斷減小,同時由于農業部門剩余勞動人口的轉移逐漸完成,所能轉移的勞動人口將越來越少,則結構轉變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將變得越來越小,全國勞動生產率增長主要由各部門技術進步本身來驅動。
當二元經濟結構徹底轉向現代一元經濟結構時,的值基本為零。同理,本文繼而對兩地區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進行分解,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贅述。
我國各階段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對全國人均勞動生產率增長的作用
全國層面。通過計算,得出農業部門、非農業部門增長效應和結構效應,如圖4、圖5和圖6所示。然后根據二元經濟結構變化階段,對各個階段下各個部門增長和結構變化對勞動生產率貢獻進行分析。
對于農業增長效應,其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呈現總體減少的特征,并且區域穩定。1978-1984年,農業部門在勞動生產率增長中發揮了主力作用,貢獻率介于30%-67%。在此之后,貢獻率逐步下降,甚至在1990年和1999年出現了貢獻率為負的情況。1985-2005年,農業部門貢獻率波動加劇。自2005年起,其貢獻率穩定在10%-20%的區間范圍內。
對于非農業部門,其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貢獻率呈現波動增長趨勢,符合二元經濟結構變化特征。1985-2003年,貢獻率甚至出現了超過100%的情形,此時農業部門貢獻率低于0,表明非農業部門發展對農業部門產生了阻礙作用,不利于農業部門技術的發展。從2003年開始,非農業部門增長貢獻率區域穩定,介于60%-70%的區間范圍內。
無論是結構轉變效應還是綜合效應,均和二元經濟結構變化存在較強相關性。1978-1984年、1992-1996年、2003-2017年三個階段,結構轉變效應明顯,貢獻率較高,絕大多數時間貢獻率都超過了10%。1985-1992年、1997-2003年,二元經濟結構惡化,結構轉變效應弱化,貢獻率較低,甚至在部分年份為負值。原因有兩點:一是勞動人口逐步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農業部門從業人員比例不斷減少,2003年占比接近50%,2013年占比將為28.3%。二是在1996-2003年二元經濟結構惡化階段,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差異增大,但人口轉移卻并不與之相匹配。
地區層面。根據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對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的增長效應與結構轉變效應進行。如圖7所示,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走勢相似。1978-1983年,受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影響,農業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農業增長效應顯著。自1984年起,農業增長效應減少,且中西部地區波動幅度超過東部地區。1993-1998年、2001-2016年,中西部農業增長效應超過東部地區,由此可知,對于中西部地區農業來說,其技術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從非農業部門增長效應看,其地區差異和結構轉變效應差異顯著。1978-1983年,東部地區非農業增長效應低于中西部地區,1985-2016年,中西部地區則低于東部地區。說明東部地區無論是技術發展還是技術拓展均超過中西部地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區非農業部門比較落后。考慮到篇幅的因素,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非農業增速效應和結構效應不再詳細展示。
如圖8所示,1978-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釋放出較大的轉移人口,使得東部內、中西部內以及地區間結構轉變效應都較大;1985-2000年的二元經濟結構轉變階段中,地區間結構轉變效應較小,地區內部結構轉變效應更大,一方面由于這一階段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人口流動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東部地區非農業勞動生產率與中西部地區非農業勞動生產率絕對差距尚未拉大,使得地區間人口流動活躍程度較2000年以后低。2000-2016年,隨著東部非農業與中西部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絕對差距的不斷擴大,地區間結構轉變效應變得更為活躍,超過中西部地區內的結構轉變效應貢獻度。
各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對二元經濟結構轉變的作用
(一)二元經濟結構改善指標分解
(2)
從式(2)中可以看到,二元經濟結構的改善在于農業部門和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間的相互關系,在t0時期的二元結構狀態下,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快于非農業部門,并且。
同理,本文繼而對兩地區二元經濟結構改善指標進行分解,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贅述。
(二)我國各階段二元經濟結構改善或惡化的來源
本文按照已經劃分的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階段來設置時間跨度,即1978-1984年、1984-1992年、1992-1996年、1996-2003年、2003-2016年進行測算分析。根據數據,測算得到各部分效應的貢獻率,如表1所示,由于綜合效應值較小,依舊歸入結構轉變效應中一起討論。
在三個結構改善的時間段中,東部和中西部非農業增長效應分別達到85.77%、91.5%、100.1%,意味著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變中非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相對減速是歷次我國二元經濟結構改善的主要原因。
農業部門增長效應由15.95%下降至7.25%,再下降到3.08%,說明農業增長在對二元經濟結構改善的作用上越來越小,原因是雖然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在改善期間超過非農業部門,但由于其基礎薄弱,作用有限。
農業內部結構轉變效應、農業從業人員在地區結構上的調整,其對農業的改善作用都具有負向作用,原因是1978年以來東部農業從業人員在全國農業從業人員的占比下降了7.6個百分點,即農業生產更多由生產效率更低的中西部來承擔。
在兩個加劇的時間段中,非農業部門增長效應的貢獻度都較低,東部非農業貢獻度分別為23.08%、27.64%,中西部地區非農業貢獻度分別為-37.13%、12.54%,而農業部門增長效應貢獻度則很高,東部農業分別為29.70%、23.14%,中西部農業分別為73.15%、34.98%。說明在二元經濟結構加劇階段,非農業部門增長過快并非主要原因,而是因為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過于緩慢導致的。
對于非農業部門的結構轉變效應,無論是在改善還是加劇階段,其作用都是使結構差距加劇,原因是非農業部門內生產率更高的東部地區從業人口占比不斷上升,相應地中西部地區非農業部門從業人口比重下降,非農業部門通過這一調整使得勞動生產率水平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小魯.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結構調整[J].經濟體制改革,2015(1)
2.楊凡,陳川,楊海濤.經濟平等與區域經濟平衡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01(1)
3.王海軍,張峁.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化中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S1)
4.史紅燕.英、美、日經濟結構轉換時點的比較分析—兼評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02(4)
5.肖李春.區域經濟增長趨同理論下的二元經濟結構轉型研究[J].商業時代,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