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
摘 要 文化產業的發展總是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似乎經濟的繁榮是文化產業興盛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經濟蕭條時期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化經典,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比如電影《摩登時代》,巨星卓別林,王者邁克爾杰克遜。本文主要分析了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 經濟蕭條 文化經典 文化產業
一、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那么,一定形態的政治和經濟首先決定一定形態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態的文化又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這不僅揭示了一定時期文化和經濟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且從一定程度上指明了繁榮的經濟應該有興盛的文化與之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而我國幾部爆火的電影《戰狼2》《流浪地球》等就是對這一關系的最好論證。
但經濟蕭條時期的文化產業卻大有與之相悖之狀,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出品了一系列既賣座又叫好的電影(如《亂世佳人》《摩登時代》),眾多的國際巨星(卓別林,凱瑟琳·赫本等)出現,爵士樂也成熟于這一時期。[1]20世紀70年代的《教父》《大白鯊》,王者邁克爾·杰克遜,搖滾樂風靡全球;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時期的日劇以及2000年的《指環王》《哈利·波特》等備受歡迎。那為何這幾個經濟蕭條時期會產生文化產業的繁榮?本文以美國為例對其原因作出分析。
二、原因分析
在經濟大蕭條中,美國企業破產10萬余家,1931年美國生產總指數比1929年下降53.8%;1931年美國的失業率是15.9%,1933年達到24.9%,而大蕭條之前失業率僅為3%;農民的現金收入從每年的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數據來源: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實錄)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經濟蕭條時期居民的經濟狀況是不景氣的,人均收入是相當低的。凱恩斯在《通論》中提出的絕對收入消費理論認為:在短時期內,收入與消費是相關的,即消費取決于居民現期的絕對收入,消費與收入之間具有穩定的函數關系。據此,這一時期居民收入的降低會減少消費。文化產品一旦在市場上流通就具有了商品屬性,也應當符合收入絕對消費理論;在收入減少的經濟蕭條時期,居民應當降低對文化產品的消費。但是,從上面的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在經濟蕭條時期,居民不但沒有降低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反而一次又一次創下歷史新高,在消費者的推動下實現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在筆者看來,形成這一文化與經濟反差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文化產品的精神屬性
文化產品具有精神屬性,它能夠撫慰我們的心靈。經濟大蕭條時期,收入的銳減,看不到終點的經濟危機,讓許多人極度抑郁,心理壓力極大,這個時候,電影、音樂、書籍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樣出現在我們面前。美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說:“當我們意志消沉的時候,電影就像是治病解憂的阿司匹林,讓我們的視覺感官變得很好。”那些經典的電影不就正符合人們消沉的意志嗎?《摩登時代》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人們最為沮喪的時候,卓別林不僅用他幽默的故事、滑稽的肢體語言讓觀眾盡情大笑,暫時忘卻經濟蕭條帶來的苦悶,還用主角生活和工作的起伏,一次又一次的反轉激起了觀眾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讓人們相信即使生活很難也總會有陽光。除此之外,電視里主角無論處境多么糟糕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喚起了人們的共鳴;引導人們即使經濟大蕭條也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用一顆善良的心面對身邊的人和事,以此維護社會的穩定。丁玲在《丁玲選集(3)》中說:“一個人生活在世上,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空虛”,不論是經濟蕭條時期還是經濟繁榮的時期,我們都需要找一個精神上的寄托。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個愛人都是很好的選擇,而在經濟蕭條時期大部分人將電影或者音樂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作為自己精神訴求的工具。
(二)文化產品需求大
需求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文化產品的需求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經濟大蕭條時期,經濟一片荒涼,大部分人處于待業狀態,每天無所事事,這為人們消費文化產品提供了富余并且集中的時間。除此之外,在這一時期,由于文化產品的精神屬性,大部分居民對文化產品有極大的需求。文化產品以其強大的安撫功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為文化產業帶來了數量龐大的消費者。需求能夠有效地影響供給,當消費者需求增大的時候,廠商就會不斷擴大生產。
(三)文化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
從規模經濟效應角度來看,規模經濟是指單個文化產品的單位成本隨規模即生產能力的提高而逐漸降低。顧江在《文化產業經濟學》中說:“文化產業具有供給方和需求方雙重的規模經濟效應。一方面,隨著產量的增加,文化產品的長期平均成本不斷下降。比如隨著發行量的增加,音樂光盤的成本將會不斷降低,廠商可以充分享受規模帶來的經濟效應。另一方面,使用某一文化產品的其他用戶數量,影響著代表性消費者消費該產品所獲得的效用水平,消費者可以和更多的人進行交流、溝通,進而取得更高的效用水平。此外,隨著消費者數量的增加,文化產品的平均價格會下降,這會進一步刺激消費的擴大。”[2]在這一時期,消費者由于心理極度脆弱,極度渴求精神上的安慰,對文化產品需求極大。廠商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就會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更多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成本由此降低,而消費者享受到低價格的文化產品,需求又會不斷增加。需求和供給就這樣不斷地良性循環。
(四)非本行業投資商行為
由于消費者極大的需求,某些廠商和投資者(非從事文化行業)嗅到了這一商機,為了追逐利潤會采取相應的措施——投資文化產品的生產或者自己進入這個行業。而投資商在進行投資時是非常謹慎的,他們不愿自己的錢再打水漂,生產商考慮到投資商的謹慎,往往會提高產品的質量。而投資商自己進入這個行業又從兩個方面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一是擴大文化產業的市場;二是生產者的增多意味著競爭的加大,競爭的加大又會促進生產者提高生產效率。
三、現代文化產業
20世紀30年代,繁榮的文化產業成為蕭條經濟中的一抹亮色,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復蘇,更安撫了人心。如今,文化產業憑借其自身的創意性、高附加值、綠色性等特征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文化產業的產值在GDP中占的比重穩步上升,并且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美國,日本等)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筆者相信,在當今經濟繁榮和全球化的推動下,文化產業會實現更高層次的、涉及區域更廣的、全文化行業的繁榮。
(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 鮑大林.歷史視野下的美國爵士樂(20世紀20-30年代)[D].東北師范大學,2016.
[2] 顧江.文化產業經濟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