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敏
一、關于智慧城市的定義和主要特征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城市將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為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博思數據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介紹了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相關概述、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產業運行環境;分析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的現狀、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競爭格局,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及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關于智慧城市,主要的技術特征有:
(一)綜合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智慧城市與網絡帝國高度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5G等通信技術的迅速利用,智慧城市通過物聯網基礎設施、云計算基礎設施、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網動全媒體融合通信終端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伴隨網絡帝國的崛起、移動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知識社會環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繼數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
二、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一)互聯網企業將普遍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模式的快速轉變,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將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互聯網企業將會以行業應用和云計算為切入點,通過開放的合作模式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同時,國家層面將通過財政改革、購買服務和政府引導等多種模式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個層面,需要生態系統中的各類廠商共同合作,才能做好智慧城市,需要通過建設模式的創新促進生態系統的衍變。因此,隨著政府和市場的合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必將在今后幾年快速轉變,從而有利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
(二)大數據發掘將提升智慧城市體驗
移動互聯網的高速體驗為智慧城市應用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而IDC建設原本就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底層基石。隨著云技術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數據中心建設均加入了云計算的概念;數據中心的云化建設,更大化地提升數據中心海量數據的支撐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產業鏈的成員,如IBM、銀江股份等均開始在大數據方面加大投資,同時也將智慧城市平臺作為大數據獲取的來源。未來5G的快速發展在整合智慧城市平臺建設中,通過大數據發掘等方式實現智慧城市體驗提升和商業變現的成功案例將明顯增多。
(三)民生類服務平臺涌現,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目前國家在大力推進信息惠民工程的建設與實施,重點是解決社保、醫療、教育等九大領域的突出問題。民生類的服務平臺將在中國各地快速涌現,并且會結合政府的政務云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在不同層級、不同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的覆蓋,以此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四)智慧城市物流轉實為虛
商品與服務數字化是實現電商的前提。城市空港、內陸港、保稅區等實體商品集散地將利用云平臺實現數字化倉儲、物流、分銷等一系列環節,在物流配送之外添加信息和支付,補足電商體系的鐵三角。
(五)智慧社區將成為智慧城市入口的爭奪點
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觸點,是城市管理、政務服務和市場服務的載體。其中數字社區、智能家居、社區養老和智能生態社區等各類智慧社區項目層出不窮。隨著智慧城市的推廣以及新一代技術的普及,智慧社區的項目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
三、案例探析——杭州錢塘智慧城的案例
(一)發展和定位
2015年11月,杭州錢塘智慧城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將原來的江干經濟科技園、九堡街道、九喬江干區塊合三為一,統一并入錢塘智慧城,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2016年8月,經省、市編委辦明確批復,智慧城管委會升格為副區級派出機構。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兩區三城九鎮三谷”創新發展布局,首次將錢塘智慧城與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并列為“三城”。
錢塘智慧城現有產稅企業1600余家,2017全年財政總收入29.15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規上工業企業32家,億元以上產值(營業收入)企業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6家,上市企業12家。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亞馬遜全球開店“杭州跨境電商園”等為代表的創新平臺,集聚了一大批“雙創”人才,現累計擁有“國千”“國萬”人才14人、“省千”12人、“市521”人才7人。先后榮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中國(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江干園區”“省電子商務綜合十強園區”“省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省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等稱號。
(二)規劃與布局
杭州錢塘智慧城按照市委市政府“兩區三城九鎮三谷”創新平臺布局,主動融入城東智造大走廊。承接錢塘江金融港灣溢出效益,重點發展智能制造、電子商務(跨境電商)、軍民結合、信息服務、科技金融等產業,打造智能制造總部集聚區和智能制造創新平臺集聚區。結合杭州市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培育引進科技研發、經營管理、藍領工匠等各類人才,加快打造智造新極點、人才新高地、智慧新錢塘,全面建設杭州東部一流創新發展平臺。
(三)遠期發展愿景
打造智造新極點、人才新高地、智慧新錢塘,建設杭城東部一流創新發展平臺。總體定位為“大灣區·新鏈路”,其核心要義就是立足自身使命、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密切鏈接總部與基地,密切鏈接產品與市場,密切鏈接人才與資本,密切鏈接創業與生活,密切鏈接杭州灣與核心區;著力將智慧城打造成為環杭州灣產業帶上的一個重要核心節點。以浙江清華長三院杭州分院、浙江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浙江長三角軍民結合產業園、亞馬遜、創業邦、中科軟智、新禾聯創等優質創新平臺為支撐,打造智能制造創新平臺集聚區。
(四)具體措施與實現路徑
一是降成本。著眼盤活存量,制定實施創新型產業用地建設管理專項政策,廣泛動員44個潛在項目啟動改造提升,預計將拓展產業空間200萬平方,拉動投資60億元,新增稅收20億元。著眼拓展增量,在南區塊擠出74畝創新型產業用地,承接總部項目落地,并計劃在九喬國際商貿城區塊調整出300畝創新型產業用地,鼓勵村社與智慧城合作開發10%留用地,最大限度降低商務成本,拓展產業空間。著眼定向施策,全面滿足人才居住需求,積極謀劃人才公寓建設,促進人才創業生活“雙落地”。
二是升品質。搶抓杭州作為國家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機遇,積極招引知名機構進行城市設計,并以此指導區域控規的調整優化和整體形象的全面提升。搶抓不把“城中村”帶入“十四五”的機遇,切實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分類實現“城中村”的推倒重建、整治提升和迭代更新。搶抓全區全域擁江發展戰略布局的機遇,完善提升“兩橫三縱”聯通內外的城市主干道路體系,加快打通內部三個區塊之間的骨干道路網絡,統籌推進“五水共治”和景觀綠化設計,突出重點區塊環境整治提升,加快實現城鄉融合、區塊融合,提升城市品質和產業、人才承載力。
三是聚人才。梳理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重點尋求與國內知名創投機構開展資本合作、政策合作、項目合作,拓展優質人才項目來源,大力提升效益產出。建立健全創新創業人才全過程全方位幫扶體系,密切跟蹤和保障支撐創新創業人才成長,切實提升創新創業人才成功率。倡導企業對接高校院所,自建或聯建技術中心和研究站所,加快引進和培育智能制造領域創新人才;發揮軍轉高技術人才政策先行試點優勢和浙江長三角軍民結合產業園獲評省級示范基地效應,大力引進軍民結合產業項目和人才,努力形成軍轉高技術人才高地,推動軍工小鎮建設。
四是優治理。突出生態立城理念,繼續深化立體式環境優化工程,著力實現拆舊添綠、路暢街美、碧水清流目標。突出平安立城理念,進一步明確系統、開放、源頭的治理導向,通過加大智慧治理、常態巡防、風險防范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確保轄區安全穩定。突出幸福立城理念,通過夯實基層基礎、強化社區自治、保障群眾權益三大支點,在推進城街黨建一體化、推動社會組織有效覆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真正實現產城融合、城街一體、民企聯動、共同成長。
四、對杭州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議
(一)頂層設計,做好遠期規劃與分步實施路徑
突出頂層設計,重點抓好標準規范、評價指標、安全保障等工作。突出因地制宜,遵循因城施策、因時而變的原則,制定各級各類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與藍圖。突出改善民生,實現有關部門和地方進一步推動政務信息系統的整合共享,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突出精準治理,引導各地區將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城市管理,推行以數據為基礎資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實現精細化管理、人性化服務、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二)在政策上要加大扶持發展智慧產業的力度
進一步提升信息化工業化融合,積極發展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產業及智能硬件、3D打印等新興制造產業。支持智慧產業基地建設,通過優先受讓土地、減免規費,優先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引導扶持各類智慧產業基地建設。創業平臺優先向智慧產業基地傾斜,引導科技人員、國內優秀研究人員在軟件服務業等智慧產業領域投資創業,對于符合條件的創業活動,按照相關規定給予扶持。制定對本土智慧城市建設綜合運營商和專業服務商的扶持政策。
(三)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評估考核體系
借鑒國內外研究機構現已發布的智慧城市指標體系,從梁平城市定位和自身情況出發,按照指標的可采集性、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則,體現“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科學制定“梁平智慧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將城市“智慧化”過程量化;定期對智慧城市建設進行評估,每年發布評估信息和白皮書,為指導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實施動態監管,加強內部考核,除了由區一級統一組織年度考核以外,各部門、各區應加強行政監督,不定期地開展實施效果的評估工作,及時追蹤智慧城市建設效果及存在的問題等。擴大社會公眾參與力度,主動接受各級人大、政協的監督,形成全社會關心、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四)政府不斷加強和改善多方面多層次的服務
智慧城市部門行業偏多,產業鏈比較長,所以需要加強。積極開展運用示范,創新運用模式,同時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加強合作,提高產業鏈相互的融合度,促進產業鏈各方面的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為杭州錢塘智慧城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