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娟
摘? 要:廣安話語氣詞“哈”,可用于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分別表示不同的語氣。在日常交際中,廣安話語氣詞“哈”具有視角體現功能、情感表達功能、主觀認識功能,是廣安方言中委婉表達個人主觀性的重要語言方式。
關鍵詞:廣安話;語氣詞;“哈”; 主觀性
廣安市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當地方言廣安話屬于西南官話成渝片。廣安話在語法方面與普通話雖然大部分相同,但是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下面我們分析廣安方言中特有的語氣詞 “哈”在不同句類中的用法,并進一步分析“哈”的主觀性。
一、語氣詞“哈”的用法
“哈”在《漢語大辭典》中的解釋是:張口呼氣;傴,彎;象聲詞,形容笑聲等。虛詞“哈”作為語氣詞被研究是從賀陽先生(1994)開始的,他最早把表語氣意義和停頓的北京話“哈”界定為語氣詞。尹世超先生(1999)也提到了“哈”作為一個特殊的語氣詞已經從方言進入普通話。其實,“哈”在廣安話中作為語氣詞時日已久。廣安話語氣詞“哈”廣泛運用于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具有舒緩語氣、拉近距離、尋求認同等語用價值。與普通話相比,使用范圍更廣、頻率更高,是說話人基于自己的視角、情感、認識,委婉表達個人看法的語言工具,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一)用于陳述句
廣安話語氣詞“哈”,用于陳述句句末,讀作[xa35],平調,表肯定、贊揚、親切、提醒等。通常用于說話人告知聽話人他主觀認為的某一事實,具有通知信息、進行商量、尋求認同的功能,語氣較委婉。在廣安話口語中,語氣詞“哈”用于陳述句的現象最為普遍,而且在肯定句中出現頻率略高于否定句。同為肯定句,帶語氣詞“哈”往往比不帶語氣詞“哈”肯定語氣強,說話人一般在講話時就已經在心里肯定了講話內容,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同。而同為否定句,帶語氣詞“哈”往往比不帶語氣詞“哈”否定語氣弱,說話人在陳述否定事實的時候很可能是為了表示謙虛或者為了委婉表達,提醒聽話人要注意某個事項。例如:
(1)a.你煮的東西好好吃哈。
b.你煮的東西好好吃。
c.我煮的東西不好吃哈。
d.我煮的東西不好吃。
例(1)a句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贊揚,b句比a句語氣更生硬,夸獎的意味沒有a句濃,因此,肯定語氣也沒有a句強。例(1)c句有兩種語義:一種表示謙虛,說話人其實在心里認為自己做的東西味道還行,出于謙虛原則,不好直接夸獎自己;另一種表示提醒,說話人在委婉地提醒聽話人自己做的東西不夠好吃,希望對方不要見怪。無論哪種理解,都比不帶語氣詞“哈”的d句否定語氣弱。
(2)a.他這個人還不錯的哈。
b.他這個人還不錯的。
c.他這個人很不好哈。
d.他這個人很不好。
例(2)a句加上語氣詞“哈”是為了尋求認同,也表示贊揚,在說話人看來這個人可以交往,肯定語氣比b句更強。例(2)c句則是委婉地提醒聽話人少與這人接觸,即使用上表程度的副詞“很”,其否定語氣也比d句輕。
(3)a.圖書館七點開門哈。
b.圖書館七點開門。
c.圖書館七點不得開門哈。
d.圖書館七點不開門。
例(3)a句用商量的口吻通知聽話人圖書館開門的時間,暗含希望對方早點來之意;b句就是單純的告知信息,肯定語氣沒有a句強。例(3)c句則提醒聽話人別去早了,否定語氣比d句弱。
在廣安話中,當語氣詞“哈”用于陳述句句末時,出于禮貌原則,我們一般不會對別人當面表示否定,因此,語氣詞“哈”通常不用于第二人稱作主語的否定句,如“你煮的東西不好吃哈”“你這個人不好哈”等類句子很少使用。
此外,語氣詞“哈”也可以用在陳述句中,表停頓、提示,引起聽話人對話題的關注和思考。例如:
(4)我認為哈,這套卷子你們不應該錯這么多。
(5)我覺得哈,這道題應該這么解答的。
(6)她這件事哈,難辦哦。
(7)他這個人哈,不得了哦。
例(4)通常出于教師之口,很多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喜歡用“哈”等語氣詞作為表停頓的口頭禪,以引起學生關注這個話題。例(5)的“哈”也表停頓,如果作為疑問句的答案,不僅可以通過停頓引起注意,還可以給自己短暫的時間思考如何組織語言。例(6)、例(7)通常是說話人在闡述自己對某個事情或某個人的主觀看法,表示停頓。
(二)用于疑問句
廣安語氣詞“哈”用于疑問句句末,讀作[xa31],升調。根據提問的手段和語義情況,一般用于是非問句,不用于特指問句、正反問句、選擇問句,疑問程度較弱,表示詢問。用于是非問句末,通常有三種情況:說話人對談話內容十分肯定,用上疑問語氣只是為了尋找話題,與聽話人繼續交談下去;說話人對談話內容有所認定,但不是很肯定,只是猜測,想通過詢問的方式加以確認;說話人對談話內容一點都不確定,但是內心極其渴望,希望聽話人能夠通過肯定的答復來安慰他。例如:
(8)今天天氣不錯哈?
(9)你們家有三兄弟哈?
(10)這次比賽我們戰隊一定會贏哈?
(11)奶奶住院了,一定會沒事的哈?
例(8)是第一種情況,說話人為了使會話能夠繼續進行,通常會把天氣等大家都能聊的話題作為“開場白”。例(9)可以是第一種情況,也可以是第二種情況,如果是第二種情況,說話人對于聽話人家里有三個兄弟的情況是猜測的,但是不十分確定,發出詢問后,聽話人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回復。例(10)(11)通常是第三種情況,前者期待自己的戰隊贏得比賽,后者渴望奶奶身體健康,他們都希望得到肯定答復,這時聽話人一般都會作肯定回復以安慰說話人。
根據答語的差異,語氣詞“哈”還可以用在詢問句、反問句、設問句句末,表詢問、停頓。例如:
(12)你該把錢還給我了哈?
(13)難道我差這點錢哈?
(14)未必你還覺得自己做對了哈?
(15)怎么做好自我批評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再分析原因,最后進行總結。
例(12)是詢問句,說話人對于該不該還錢這件事是毫無疑問的,發出詢問是為了尋求認同,并且需要聽話人作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答復。例(13)是反問句,說話人表達的是否定語氣、相反之義,意思是他不差錢,話語中已經包含著答案,不需要聽話人再作出答復。例(14)也是反問句,說話人通過委婉批評,表達反詰語氣,也不需要再作答復。例(15)是設問句,屬于自問自答。需要注意的是,“哈”作為語氣詞用在設問句句末,往往表停頓而不表詢問,說話人為了引起聽話人注意和思考,有意停頓,然后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前一句如果單獨使用,屬于特指問,后面則不能用語氣詞“哈”。
(三)用于祈使句
廣安語氣詞“哈”用于祈使句句末,讀作[xa325],降調,表示建議、商榷、祈請、勸阻或叮囑等。比其他祈使句語氣強度更弱,而且更委婉。在廣安話中,帶語氣詞“哈”的祈使句的使用范圍已經從同齡、同級之間擴大到長輩與晚輩、上級與下級之間。例如:
(16)一起去聽演唱會哈!
(17)您還是坐著休息哈!
(18)幫我去開個會哈!
(19)小劉,周三之前把任務完成哈!
(20)局長,幫我簽字哈!
例(16)一般用于熟悉的年輕朋友之間,表示建議、邀請,帶有商量的語氣。例(17)可以用于晚輩對長輩身體狀況較擔心而進行建議、勸阻的場景,語氣比較親切。例(18)通常用于同級之間或者上級對下級,表示商榷。例(19)用于上級對下級,表示命令,為了使聽話人更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任務,在說話人帶上語氣詞“哈”后,句子的命令程度減弱了,祈使語氣也減弱了。例(20)用于下級對上級,表示祈請,祈使語氣更弱,也有利于拉近雙方關系。
(四)用于感嘆句
廣安語氣詞“哈”用于感嘆句句末,讀作[xa325],降調,表喜悅、驚訝、厭惡、嘆息等語氣,語氣沒有其他帶“啊”“呀”的感嘆句那么強烈。例如:
(21)見到你真是太開心了哈?。ū硎鞠矏偅?/p>
(22)你真的太讓人意外了哈!(表示驚訝)
(23)想不到你這么討厭哈!(表示厭惡)
(24)你的傷真的好嚴重哈?。ū硎緡@息)
由例(21)~(24)可見,在廣安話中,帶語氣詞“哈”的感嘆句,一般都要用表程度的形容詞或副詞作狀語來修飾謂語,如“太”“非常”“這么”“那么”“好”等詞,這樣才能讓句子帶有濃厚的感情和感嘆語氣,但是加了“哈”后,感嘆的語氣反而沒有那么強。
二、語氣詞“哈”的主觀性
從語言學角度來說,“主觀性”是指語言反映并表達說話人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情感這一特性。雖然學者們對語言的“主觀性”研究內容和視角各不相同,但是對語言反映并表達說話人自我主觀性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沈家煊先生(2001)曾提到:“漢語語氣詞可以表達各種感情,而語句中的表情部分即為主觀性?!毕鄬ζ渌~類而言,語氣詞是幫助句子表達語氣的重要虛詞,更能體現語言主觀性的特點。廣安話語氣詞“哈”具有視角體現功能、情感表達功能、主觀認識功能,是人們言語交際中表達個人主觀認識的虛詞。
(一)視角體現功能
語言能夠體現說話人的個人視角,說話人基于對客觀情狀的了解,以或直接或隱晦的方式,從自己的個人角度對客觀情狀進行敘說。廣安話語氣詞“哈”在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的視角體現不盡相同,其中,在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中體現的主觀性程度通常比陳述句高。例如:
(25)A:你干什么去?
B:跑步去哈。
(26)A:你跑步去哈?
B:嗯啦。
(27)A:跑步去哈!我都準備好了。
B:好的。
(28)A:好久沒運動了,好想跑步去哈!
B:那你就去吧。
例(25)中“哈”用于陳述句句末,不僅包含了說話人B向聽話人A交代行蹤這一客觀事實,還涉及了說話人的個人視角,即B主觀上想讓A認同自己跑步的行為。例(26)中“哈”用于疑問句句末,不僅表明A遇到B這一事實,還說明了A主觀上對B是否去跑步的行為不確定。例(27)中“哈”用于祈使句句末,表示說話人A是用祈請的語氣與B說話,他認為現在應該去跑步了,且把自己放在祈使對象的范圍內。例(28)中“哈”用于感嘆句句末,強烈表達說話人A特別想去運動的意愿。由此可見,例(26)~(28)的語氣詞“哈”所體現的主觀性程度高于例(25)的陳述句。
(二)情感表達功能
語言具有傳達感情、情緒、意向、態度等情感表達功能。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中,語氣詞通常是一種用來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常常要借助會話情境中的感情成分來進行社會交際。就整個會話而言,我們很難將說話人表達的客觀內容與情感內容徹底區分開來。廣安話語氣詞“哈”同樣具有情感表達功能,特別是在口語交際和網絡交際中,由于能夠表達各種主觀情感,使用越來越頻繁。
語氣詞“哈”用在陳述句句中,表停頓、提示,可以引起聽話人注意,使話題得到關注;用在陳述句句末,表肯定、親切,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使談話進行得更加順暢;用在疑問句句末,表親切、詢問,語氣舒緩,可以拉近距離;用在祈使句句末,表商榷、叮囑,語氣沒那么強硬,使得談話人關系更加親近;用在感嘆句句末,表喜悅、驚訝,語氣也比較親切。例如:
(29)a.我覺得哈,這道題該選D。
b.我覺得這道題該選D。
(30)a.我明天再來找你哈。
b.我明天再來找你。
(31)a.小王,你任務完成了哈?
b.小王,你任務完成了?
(32)a.把水倒了哈!
b.把水倒了!
(33)a.你能過來玩我好開心哈!
b.你能過來玩我好開心!
從例(29)到例(33),有語氣詞“哈”的a組句子比沒語氣詞“哈”的b組句子,語氣更委婉、親切,交際性更強,也更能拉近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系,增進二者之間的感情,體現禮貌原則。例(29)中a句“哈”用于句中,表明了說話人不僅想告訴聽話人他的答案選項,還想讓對方注意這僅僅是說話人自己的個人見解,希望對方能關注這個話題,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而b句只單純地表述說話人自己的答案選項這一內容,沒有a句所表達的這些情緒。例(30)中a句用了語氣詞“哈”,更能表達親近的感情,而不是像b句一樣單純的傳達信息。例(31)中a句暗含了說話人認為在會話時,聽話人應該完成了任務,用了語氣詞“哈”后,疑問語氣不僅沒那么強烈,還能拉近雙方的關系。例(32)中a、b兩句都是祈使句,b句帶很強的命令性,聽話人即使接受倒水的命令也是出于被迫的心理;而a句帶有商量的口吻,表達的情感比b句親切,聽話人感覺與說話人的關系更親近,因此,更容易心甘情愿地完成命令。
(三)主觀認識功能
語言是人類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此方和彼方之間傳達信息,我們可以通過情態動詞、情態副詞、連詞、語氣詞、語序等手段來表達個人的主觀認識。語氣詞作為一種沒有詞匯意義的虛詞,它也有著傳達主觀認識的功能。廣安語氣詞“哈”的主觀認識功能體現了說話人對話題內容的主觀認識,即進行商量、尋求認同或征求同意等心理。
當語氣詞“哈”用于陳述句句末時,說話人的主觀態度比較隨意輕松,可以在向聽話人陳述某種事實、通知某個信息、評價某個觀點時,期望得到對方的回應,與對方商量事情,征求對方同意,或者表現說話人間接認同的看法。當“哈”用于是非疑問句句末,疑問程度較弱,說話人在詢問對方時,心理對談話內容有一定的認同,詢問的目的多是為了再次確認,尋求認同。當“哈”用于反問句時,可以通過反詰語氣,委婉批評對方,表達相反義,體現了說話人尋求對方認同的心理。當“哈”用于祈使句時,語氣較和緩,言語之間沒那么激烈,帶有商量語氣,也能表達說話人進行商量、尋求認同的心理。例如:
(34)昨天沒下雨哈。
(35)我把你的衣服拿回去了哈。
(36)你的想法好棒哈。
(37)昨天叫你做的事做了哈?
(38)難道你認為自己行為很禮貌哈?
(39)不要緊張哈!
例(34)說話人向聽話人陳述昨天沒下雨這一事實;例(35)說話人通知聽話人把他衣服拿回去了這一信息;例(36)說話人評價聽話人的想法很棒這一觀點。由此可見,從例(34)到(36),說話人的主觀態度比較隨意輕松,表達了征求同意、進行商量、尋求認可的心理。例(37)說話人主觀上對聽話人是否做過這件事心里有數,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疑問程度較弱,尋求認同的意味更重。例(38)說話人主觀認為聽話人的行為很不禮貌,委婉批評對方,希望對方能夠接受,也體現了說話人尋求認可的心理。例(39)祈使語氣已經很弱,說話人帶著商量的口吻,以尋求對方認同。
廣安話語氣詞“哈”,用于陳述句,可表示肯定、贊揚、親切、提醒、停頓等語氣;用于是非問句,可表示詢問語氣;用于祈使句,可表示建議、商榷、祈請、勸阻或叮囑等語氣;用于感嘆句,可表示喜悅、驚訝、厭惡、嘆息等語氣。在日常交際中,廣安話語氣詞“哈”具有視角體現功能、情感表達功能、主觀認識功能,已經成為了委婉表達個人主觀性的重要語言工具。
參考文獻:
[1]賀陽.北京話的語氣詞“哈”字[J].方言,1994,(1).
[2]尹世超.說語氣詞“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2).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崔莉佳.語氣詞“哈”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5]崔希亮.語氣詞“哈”的情態意義和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4).
[6]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