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喆龑
【摘 要】文章對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的困境與突破方法進行了簡要論述,發現國內流行音樂市場中存在較多的價值觀走偏、內容不健康的歌曲,這些歌曲如果不能采取嚴格且科學的措施進行監管,可能會助長社會不良風氣,并擴大其貽害范圍。
【關鍵詞】流行音樂;困境;突破
中圖分類號:J6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067-01
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品音樂,在社會中反響越好,越流行就越賣座,幫助音樂制作人獲得更多經濟效益。但是這種文藝形式還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傳播、輿論、價值觀引導作用,因此必須配合一些管理手段監管規范,讓其市場運作環境更為健康。
一、我國流行音樂發展過程中遇見的困境
(一)數量多,質量水平不高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因此國內的在線音樂中有版權的歌曲數量可達600-700萬首,沒有版權的歌曲就無法進行詳細統計了,因此可以看出我國樂壇的音樂產量較豐,但是真正獲得聽眾認可的歌曲數量卻并不多,原因是信息時代背景下,音樂創作的門檻較低,非專業人士數量激增,共同與專業創作音樂人搶占市場,導致很多專業人士的機會被占用,加上流行音樂市場的發展不夠成熟,盜版泛濫、剽竊抄襲問題嚴重,很多音樂制作公司不潛心做音樂,注重流量、蹭熱度,急功近利,因此讓音樂創作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1]。
(二)歌曲內容庸俗傾向明顯
流行音樂主要面向大眾群體,因此藝術要求并不高,但這種音樂形式除了基本的娛樂功能以外,還應具備審美、教育等功能,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的基本作用。同時歌曲內容最好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曲風通俗,迎合大眾審美的同時,還能具備一定的人文、歷史教化作用。但是當前流行音樂的市場現狀是有部分音樂制作一味迎合低層次趣味,曲風庸俗,作品內容低俗沒有內涵,甚至還有一部分音樂完全為了嘩眾取寵,“博眼球”,迎合小部分低俗趣味人群的口味,這讓流行音樂的口碑受到嚴重影響[2]。
(三)規范缺失,市場失衡
海選類節目制作的目的是從“草根”中挖掘有天分有夢想的音樂人,給身懷絕技的人更多被發現的機會,這無可厚非。但是隨著節目收視率的上漲,很多電視節目制作單位開始注重舞臺效果、撈金,進而大肆舉辦海選節目,缺乏管理監督的狀態下,滋生出了很多的問題。甚至出現因為長著一張上鏡的面容,就得到了占用音樂發行資源的機會,進而讓那些懷揣音樂夢想且有實力的歌手無法獲得出道機會,而給大眾呈現優秀作品的機會。
二、流行音樂發展的突破路徑
(一)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投入
流行音樂是歌曲商品化的一種產物,但是這不意味著就應迎合各種市場需求,全部交由市場來對價值進行判斷,因為流行音樂還是一張音樂藝術形式,應具備文化傳播、輿論導向的作用,且承擔著提升民眾審美情趣、反映社會風尚等責任,不能任由社會文化中不良價值取向、黑暗部分的侵擾與污染。因此必須在行業自律的基礎上,加強監管,必要時我國政府部分也應積極發揮行政管理作用,出臺相關監管政策,并發揮相應職能,讓流行音樂直接被納入產業規劃中來,同時通過產業政策對流行音樂的市場運作與發展進行引導。政府還應對流行音樂中的重大事件、龍頭企業等加強監管力度,對音樂市場的主體經營行為進行規范。
(二)提高大眾審美能力
流行音樂的受眾群體最為龐大,人們的審美水平、受教育程度、歌曲欣賞嗜好等千差萬別,這種局面好處是讓流行音樂的種類更為豐富,百花齊放,壞處就是多元化發展背景下,音樂品類良莠不齊,甚至有部分歌曲就是奔著庸俗、低俗化的目標創作的,這與創作者的品位密不可分,但是不能忽略的一點是大眾審美能力低俗、腐化傾向的出現,也直接催生了這些不堪入耳的作品的出現[3]。因此流行音樂評價體系建設工作刻不容緩,必須要讓批評管制措施介入到流行音樂的制作與發表過程中。進而起到監督、引導大眾的作用,讓人們可以對音樂的神韻進行更高品位的鑒賞,進而迫使音樂制作人發布更多優秀和高質量的作品。
(三)規范媒體傳播
信息技術在社會行業運作中不斷滲透,促進了行業轉型優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難題。如媒介技術為流行音樂傳播提供了新平臺,更為音樂的制作方法、錄制載體等帶來了新形式,這讓大眾參與音樂制作的渠道更為豐富,但是有利也有弊。媒體利用這些新渠道對流行音樂進行肆意傳播,導致音樂市場魚龍混雜[4]。同時,傳播運營原有的模式也被打破,很多歌曲因為下載量增加,成為流行的熱門歌曲,但是歌手的傳統收入并未因此得到保障,這種現象會讓音樂發展出現偏離軌道的情形。必須加強對流行音樂傳播媒體的管理力度,讓媒體傳播人的專業素質水平更高,保持良好的職業操守。有著較高審美水平、綜合素質的媒體傳播人可以在評價作品時更為嚴正客觀,同時可以甄別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會為金錢所動,始終以藝術價值為準。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流行音樂發展方興未艾,廣大音樂工作者應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抵制不良音樂文化的侵蝕,努力為流行音樂藝術突破困境,贏得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胡然.當代中國流行音樂演唱發展趨勢之探究[J].北方音樂,2019,39(01):1-2.
[2]王偉,吳學雷.中國流行音樂產業的發展途徑探微[J].經濟師,2018(12):216-217.
[3]陳璐,錢彤.當代流行音樂多元化發展的認知與思考[J].當代音樂,2018(09):149-150.
[4]徐幸.我國流行音樂的時代困境及未來發展[J].黃河之聲,2017(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