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摘 要】本文探析了中國古典舞在其農耕式文化語境中,所形成獨特的內聚性形態。中國古典舞受其農耕文明影響,形成穩定和諧、內斂聚合的心理指向,造就了獨有的內聚性形態,從地理環境、文化思想、審美心理、民族性格等因素中清晰可見中國古典舞獨特的含蓄內斂又圓滿和諧之神韻。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文化形態
中圖分類號:J72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0-0128-01
一、中國文化語境分析
中國文明屬于農耕文明,造就穩定和諧、內斂聚合的心理指向,其代表性的中國古典舞體現的形態就是內聚性。中國的古典藝術在整體上呈現出內收性,在我國的文藝史上,詩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先秦時代,詩歌就在當時的政治、外交、社交場合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國的詩人歷來強調詩歌中體現出來的深刻的思想情感,講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構成“情景交融”的意象,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地,抒情言志始終占主流,探索心靈與內部的表達,聚焦于內心的探索,呈現出某種收聚性,因此傳統的詩歌審美心理指向是內收的。
中國的繪畫通過書法化的視覺形象表達文人雅客的內心情趣。傳統的文人畫大都利用單純的水墨畫的形式,通過形、意和諧的情景結構或含而不露的形象,表達“象外之象”的畫面感,體現出含蓄內斂的情感特質。在中國的建筑文化上也同樣體現其內向收斂的氣質,無論是封建王朝時的皇宮殿堂、中國庭院,還是現在所見的老北京四合院,都是利用了圍墻有效地分割了內部與外部空間,覆蓋著厚重的屋頂,利用橫向的體積強調與土地之間的聯系,采用封閉式的格局,整體布局上體現出內聚形態,甚至在最具放射性的塔建筑中,與西方哥特式的尖塔相比,中國的塔大都加上了橫向線條,與中國農耕文明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象征穩定穩固、內在含蓄。中國古典舞所在此文化語境中,受其影響因此呈現出其清晰的內聚性形態。
二、中國古典舞—內聚性形態
中國古典舞的內聚性是一種外散的力與收聚的力沖突的結果,這兩種力的傳統、轉化、過渡、平衡造就了擰、傾、圓、曲的形態特征,形成了中國的民族舞蹈語匯的特殊符號。最初在歐陽予倩先生的領導下,中國古典舞的發掘整理在戲曲舞蹈的基礎上得以確立。在蘇聯芭蕾的沖擊下,其完整成熟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時空表現力影響了當時從戲曲舞蹈中提煉出的中國古典舞。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最終還是堅持以戲曲舞蹈為古典舞主體的原則,同時大膽沖破舊有程式,進而“變其形,留其神”。
從古典舞的動作姿態可以清晰地呈現中國文化內聚性形態,“擰”普遍存在于古典舞的動作形態中,常見的山膀和提襟,通常腳底下站的都是丁字步,即雙腳呈直角,左腳腳后跟靠近右腳內側中部的位置,軀干擰向左側,形成身體的擰轉。表現最為明顯的舞姿即屬臥魚舞者需向右踏步,逐漸向下蹲,同時向左側擰動上身,最后以右腿著地,左腿盤擰在右腿之上,右手按掌于胸前,左手背后而結束,整體姿態呈現出盤繞璇擰之感。而“傾”更多地伴隨著擰的動作姿態而呈現,如走圓場和探海時,身體發生不同程度的傾斜。圓的特征在古典舞當中更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最典型的走圓場,人體的雙腿向內收縮,得到微妙的控制,依照八字或S型的路線交替碾轉,為強化路線當中圓的意味,舞者將軀干盡力傾斜向圓心,體現內收的聚集,仿佛受到向心力的吸引。
三、中國古典舞形態形成影響因素
地理環境:中國屬于農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使其講究圓滿與和諧,從古典舞的形態與姿態可以體現出其曲線美與圓滑美的特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古話,驗證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中國文化講究“立地”,扎根土地、親近大地,因此古典舞擰、傾、圓、曲都傾向內收,沉穩,并且突出“坐”文化,腳底步伐較少,手部動作豐富,上肢動作多于下肢動作,動作走向偏內向,重心偏低。中國古典舞偏向于靜,造型多于動作,且講究曲線走向。
文化思想:中國古典舞與其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相關,中國所崇尚的是儒學思想,儒學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講究和諧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結構,仁禮結構的社會秩序以及至善的行為范式,并受到佛教的影響,滲透到古典舞藝術當中,呈現出來的內向收斂的姿態趨勢。
審美心理:中國與西方在繪畫領域中的審美觀念截然不同,中國的畫面強調意境,只會意會,不可言傳。同時出現留白的藝術形式,給予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只需神似而不需具象。這種審美心理在舞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古典舞的舞蹈動作追求氣韻,強調以形傳神,沒有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以象征性的動作反映內心深處的情緒。
民族性格:因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思想與歷史發展,形成各個民族的特定風格與行為方式,每個民族都具有其代表性的特征。中國受其封建思想的影響,受其約束,民族性格整體呈現出來的是含蓄之美、內斂沉穩、和諧穩定,追求中庸。在這種民族背景之下,舞蹈受其影響,因此反映在古典舞中則呈現的是含蓄、神韻、以及內收的形象。
參考文獻:
[1]王寧寧.中國舞蹈史[M]. 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2]田麗萍.中西方舞蹈比較研究[J].學術交流,2012(S1):112-114.
[3]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金秋.中國傳統文化與舞蹈[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