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蔚
【關鍵詞】 小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39—01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小學階段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決定了日后接受深層次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目前的小學生在學習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就小學生應該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
一、小學生學習和行為習慣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良習慣,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上課之前的準備不充分,總是忘記文具或者是課本,在上課鈴響之后,沒有意識到已經開始上課了,仍然在打鬧、說話等;第二,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無法集中,說話、做小動作等;第三,不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工作,對于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不積極主動;第四,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效率不高,不認真對待,有的小學生還會經常不完成作業;第五,對學習沒有興趣,表現出厭煩的情緒等。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以及爺爺奶奶都比較溺愛,依賴性比較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在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還會鬧脾氣等。
二、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方法
1. 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小學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中容易寫錯的字、詞以及錯誤的書寫習慣,提出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說,第一,在書寫的時候,要保證握筆的姿勢正確,坐姿標準,作業本保持干凈整潔;第二,在書寫的時候每個字按照其正確的筆畫和筆順書寫,文字的構架要美觀、合理。老師在課堂上要對字的筆畫和筆順的重要性加以強調,同時對字的結構進行示范書寫,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生字的筆畫和架構,意識到把字寫得美觀的意義。老師也可以選擇一些和教材內容相匹配的字帖,讓學生多加練習。對于班級里書寫有明顯進步的學生,老師要給予鼓勵,還可以定期組織書寫比賽,作業書寫評比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 培養預習、復習的習慣。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是提前預習課本,只有通過預習,學生才能對課文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對于自己在預習中不能理解的知識能夠帶著疑問學習,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高,學習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對低年級的學生,老師要幫他們制訂預習的目標,引導他們標注生字、詞,劃分自然段等,對文章中不明白的知識點要做好標記,最好是由家長加以指導和幫助,逐漸養成自主預習的好習慣。除了預習之外,老師還要要求學生把每天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復習,加強鞏固,在完成每天的家庭作業之前,先進行復習,然后再在家庭作業里進行練習,這不但可以加深印象,還可以靈活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的知識。
3. 培養傾聽的習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自我約束能力、注意力和集中力都較差,他們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幾分鐘,一堂課有40分鐘,不可能要求學生在整堂課都能保證完全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和設計教學過程中多用心,最大程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運用兒歌教學法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上課鈴響了之后,由班長帶領全體學生唱兒歌,在唱完兒歌之后,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進入學習狀態。在上課的過程中,如果老師發現班里的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坐姿不標準的情況,也可以運用唱兒歌的方式來進行提醒。
4. 培養閱讀的習慣。進行課外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他們的課外知識,老師和家長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一些內容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課外讀本,對于課外讀物里的生字詞可以讓他們通過工具書自行查閱,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日后的影響非常大,既可以解決在高年級要面臨的作文書寫問題,又可以解決數學問題的理解問題。
三、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方法
學生的成績很重要,但是作為老師和家長不能忽視他們行為上的不良習慣,比如有的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學習態度不認真,做課堂作業拖拖拉拉,這些看似是學習上的問題,但在實際上和他們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息息相關,吃飯的時候喜歡看電視,就會導致學習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時間觀念、貪玩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和家長相互配合,比如,下課后要把課桌和文具收拾整齊,把下節課要用到的書本準備好,在上課之前要解決好上廁所的問題,不能因為貪玩而忘記上廁所,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完成家庭作業,不能先玩,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見到老師和長輩要主動問好等,這些看似細碎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影響都是相當大的。家長和老師都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持之以恒地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這會使他們受益一生。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