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時和昌先生①是一位勤奮而有時代責任感的作家。最近他又有新作問世。他把書稿發來,請我給他的新作提些意見。
我讀了前言,便被吸引住了:主人公張明山是一位農村走出來的極具樸實特色的基層干部。在縣直機關工作的他,主動要求到農村最貧困的地方去扶貧,由于干得很好,到期時,村民們舍不得他走,跑到縣委強烈請求,硬是把他留下來當了鄉黨委副書記。幾年后,為了照顧他有病的身體,上級把他調到縣委大院工作。然而,后進鄉急需一位強有力的領導去主持工作,縣委又把他派下去了。兩年來,明山同志在這個鄉勤勤懇懇、勵精圖治,硬是改變了這個貧困落后鄉的面貌。由于政績顯著,他又被上級提拔到縣人民檢察院當檢察長。在這里,他狠抓隊伍建設,迅速改變了單位“庸、懶、散”的環境;他秉公執法、抓大案要案,強力懲治腐敗,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當選為“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之后他榮任市檢察院副檢察長、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依然銳意進取,不斷革新,使后進單位步入全國先進行列。
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沒有那種個性鮮明、雷厲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家氣派,而是沉穩純樸的、較為內向的、注重實干的基層干部。作者運用白描式手法,寥寥幾筆,便勾畫出了主人公憨厚敦實的形象。
一件舊的襯衣裹著一副并不強壯的身子骨,不慌不忙地說著一口當地話,那微笑,蘊含著極強的親和力。這是我對張明山最初的印象。已經認識他30年了,他從一個扶貧組長一步一步靠實干到鄉黨委書記、縣檢察院檢察長、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他一直都是這個模樣:質樸、沉穩、不張揚。
寫過報告文學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好的報告文學作品,題材往往是起決定因素的。性格鮮明的英雄典型人物、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本身就是一篇好的報告文學作品。而和昌先生這部報告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沒有“高、大、上”的光輝形象,也沒有那些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他只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經營這一方環境,力爭把工作做到最好。這種平實普通的題材,創作起來是不容易的,需要作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主人公看似平凡的工作中去仔細深入地挖掘、不斷提煉、步步升華……在這部十多萬字的報告文學作品中,作者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熱情的贊揚和溢美之詞,而只是用了簡潔質樸的語言,向讀者講述了一位質樸的人物、講述了一位腳踏實地的基層干部,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的所作所為,你用心讀下去,讀著讀著,你就會被作者筆下的故事所感動,眼眶里便會不由自主地盈滿淚水……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描述了主人公一個又一個平實的故事。
他入伍南海艦隊當了8年水兵。這位不會游泳的“旱鴨子”,硬是在海艦上摔打滾爬,最后當上了艦長。轉業到了縣直機關后,卻主動報名下到最貧困的村里去扶貧。幫助貧困戶搞項目沒有本錢,他回家東湊西借,把家里僅有的一臺電視機也賣了。扶持一個貧困戶磨豆腐,貧困戶家的女兒怕丟人,不愿上街去吆喝賣豆腐,張明山便推著豆腐車走村串戶去叫賣;一個貧困戶家里沒勞力,地荒了多時,明山就幫他種地,自己掏錢買了種子、化肥……一直到收割,最后把糧食送到貧困戶家中。
要知道,張明山下鄉扶貧是30多年前的1986年,那是多么難能可貴呀!
調到貧困落后的巴集鄉當黨委書記,他把村民當親人,撲下身子發展經濟,建設鄉村美好家園,與村民心貼心。正是主人公張明山的這般為民情懷,當巴集鄉的老百姓得知他們的鄉黨委書記被提拔要離開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一下子把小鎮上的匾鏡都搶購光了。
……兩千多名村民涌到了鄉政府,攔住來接張明山的車不讓走哇。六十多歲的村民巴可龍哭著說:“張書記,你不能走哇,你走了誰還管俺的事啊?”一個五十多歲的婦女抱著一塊匾,擠到車跟前說:“張書記,您在巴集鄉兩年,雖然沒和俺說過一句話,可俺全家都享到了您給的福?。“辰o您買塊匾表一點兒心意……”從一大早到十一點多,村民們擠滿了鄉政府大院,人頭攢動,把車圍得水泄不通……車動不了。鄉領導只得用高音喇叭安撫群眾:“鄉親們,張書記是縣委提拔走的,希望大家理解支持?。 笨吹酱蠹疫@樣難分難舍,張明山落淚了:“多好的鄉親們吶!我……我真不想走了”。鄉里又組織了十幾個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來勸說群眾。
車開動的那一刻,群眾個個流著淚。
張明山的手帕也濕透了。
張明山被提拔到縣人民檢察院當檢察長。這是主人公沒有想到的,連當時的縣委領導也有些擔心:張明山性格溫和、內向,這政法機關整天要查貪官抓犯罪嫌疑人,他能干好嗎?
上任后的第一個案子,竟然就是與張明山關系最密切、對他工作支持力度最大的主任!張明山在任鄉黨委書記時,這個主任是縣開發辦領導,對這個鄉的貧困村打井修渠工作很支持,有時就與張明山住在工地……親密得像兄弟?,F在要抓他,張明山感到心里很難過。但他深深地知道:自己頭戴國徽,穿著這一身檢察官服,代表的是國家、是正義、是人民的利益。他到家里取了幾件衣服,又去買了牙膏牙刷趕到監室。面對昔日的好友,他平緩但語氣嚴肅地說:“事情既然已經出來了,就要正確面對,只有把自己的問題說清楚,才能得到法律的從寬處理……”情與法的交織,促使了犯罪嫌疑人的主動自省。
不久,檢察院又接到反映縣里某局一位領導有經濟問題的舉報。正當張明山布置人員調查時,這位被舉報人背著鋪蓋卷來了。他徑直走進了張明山的辦公室,氣勢洶洶地嚷道:“你不把問題給我查清楚,我就住在你們檢察院不走了!……案辦錯了,你張明山得負責!”這位局長自認為后臺硬,有人保護,檢察院奈何不了他。
張明山一邊穩住他,一邊指揮干警抓緊調查、落實證據。第二天就把這位“領導”送進了看守所。
短短時間,張明山抓干警隊伍建設、不斷創新辦案機制,很快使一個后進的檢察院一躍成為先進檢察院,張明山本人也被評選為“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作者沒有拘泥于只寫檢察院反腐辦案,而是把筆觸延伸到主人公在隊伍建設上所做的努力,對干警的嚴格要求和對干警的關心愛護。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作品的第三個章節,寫了主人公被提拔到市中級人民法院當領導的過程,這也是作品最有表現力的情節。張明山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全市法院還有幾百起長年積案等著他處理,其中8年以上錯綜復雜的疑難案件就有近百起!但張明山說:“我們要發揚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把它一個一個啃掉!”
面對積案的兩個當事人,任憑張明山如何苦口婆心的勸說,兩個當事人還是上訪了。
你不來找我,我到你家找你。此時的張明山,早已不再是那個威嚴的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了。他完全放下身段,為當事人著想,去找他們談心,一趟,兩趟,三趟……開始還給面子,“張院長您來了,坐坐?!币慌つ?,人走了,再不露面。再去時,連座也不讓了。后來干脆連門也叫不開了。張明山就在外面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同去的工作人員有些看不下去:“院長,咱回去吧!”
張明山堅持要等。他說:“咱們得換位思考哇,俗話說錢財連心,那可是人家辛辛苦苦掙的幾十萬血汗錢呀。咱們法院以前的工作沒做好,現在我是法院院長,就當是應該受的懲罰吧!就是在這里過夜,咱們也要等!”
中午了,張明山讓工作人員到附近買來方便面,蹲在地上吃了。一直到太陽快要落了,當事人開了院門,吃驚地看到院長和法院的人都還在院子外等哩。當事人流淚了,開門把張明山一行迎到了家里……
作者筆下的主人公雖然內斂、沉穩、平實,但卻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他每到一個新的崗位,總是善于在不同的行業里摸索出這個行業的規律,及時總結出經驗。在縣檢察院,他琢磨出“三位一體、全程監督、分口把關、各負其責”的辦案思路,使得檢察院辦案數量提高了幾倍,辦案質量在全地區檢察系統排到了第一;到中級人民法院后,他又在傳統辦案模式基礎上創新提出了“辦理一個案件,挽救一個家庭;辦理一個案件,救活一個企業;辦理一個案件,穩定一個地方;辦理一個案件,發展一方經濟”的“四個一”辦案理念,該理念的確立,得到了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贏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使人感動的,還有張明山贍養、照顧三位老人的真實故事……這使主人公真情為民的形象更加飽滿。
主人公成長在腳下的這片黃土地,他的母親是一位質樸、善良、勤勞的農家婦女。主人公從小就深受母親的影響:一輩子多做好事、做善事,吃虧是福。主人公每次提拔,母親并沒有高興過。母親有病了,看到兒子坐著車回家探望,就很生氣……直到兒子拿出自己掏錢的加油票,才罷休。正是這種善良、純潔、質樸、無私的“初心”教育,才形成了主人公這樣的人生觀。從政幾十年,升遷多少次,張明山總是牢記母親的“初心”,執著堅守。主人公也受到過暗箭中傷,但經過多次審查,最終證實了:經過火的洗禮,泥巴也會變得堅強?。ㄍ鈬V語)
時和昌的這部長篇報告文學,是一部描寫基層優秀而平凡人物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而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是最有生命力的!
注 釋:
①時和昌:《中國改革報》高級記者,《為了母親的微笑》已經由鄭州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傅溪鵬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作家,2017年被授予“中國報告文學事業終身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