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霏
摘 要 根據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制度性因素對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知識產權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在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作用機制來保護和激勵企業的創新,從而優化企業的結構,促進了經濟的增長。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存在不足和爭議,應在企業技術創新的不同階段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更好地推動企業的創新并帶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 知識產權制度 技術創新 經濟增長
一、知識產權制度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理論基礎
由制度經濟學理論可知,制度性因素和技術性因素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激勵技術創新的制度對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一種資源要實現價值就應該滿足產權明晰和邊界明確等條件。諾斯認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他指出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產權制度。諾斯把產權看作經濟體制中一種激勵個人或集體行為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一種有效率的產權,不僅有助于發揮各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保證把資本和精力用于社會最有用的活動,使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趨向一致,還有助于減少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從而降低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節省交易成本。如果缺乏有效的、明確的產權制度,經濟社會中“創新”的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就可能不相等,這時就可能出現“免費乘車”的無代價受益者。也可能因為私人成本超過私人收益,導致社會上沒有人愿意從事那些對社會有利而對“創新”者個人不利的經濟活動。社會的經濟效率就會處在較低的水平上。諾斯還指出,過去人們發展新技術的速度慢并且時斷時續,主要是源于發展新技術的刺激很少發生。并且技術發明可以被模仿而不用給予發明者報酬,也就是說技術變革緩慢的原因是沒有一套完善的所有權制度。
知識產權制度屬于制度創新,是一種激勵創新的法律機制。知識產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知識的創新者對知識使用的專有性,與此同時試圖構建知識共享和知識壟斷二者的一個平衡機制。通過賦予及確認這一項權利,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和保護了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動力。知識產權制度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一種激勵動力,加速了技術創新的發展。這一動力的激勵對象不僅是正在進行技術創新的人,也包括尚未參與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的主體。技術創新本身就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并且投入也很高,若企業不能從技術活動中獲得一定的預期回報,那么企業對創新活動就會沒有足夠的積極性。知識產權制度能夠賦予產權人對創新成果的專有使用的權利,從而激勵創新的投入和積極性。
二、知識產權制度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機制
(一)知識產權制度的創新激勵作用
對經濟收益的預期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因,若企業沒有辦法預期到進行某項技術創新活動之后的經濟收益,那么技術創新就不會進行。但是創新活動是具有風險性的,如果沒有知識產權制度的保障,創新的經濟收益預期就很難實現,企業就會失去技術創新的動力。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降低企業創新的風險,從而保障創新主體的經濟利益最大化,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作用體現在它能夠使創新主體的個人收益率趨近于社會平均收益率,由此知識產權制度就能夠激勵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以及獲得利益的最大化。知識產權制度為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了較為可靠的法律預期和產權制度環境,通過以利益為核心的激勵創新的機制來保證創新主體對其成果的壟斷性收益,形成了一個創新—投資回報—再創新—再投資回報的良性循環機制。知識產權制度對創新成果的保護可以有效地提高創新活動的效率,加快創新活動的進程,保證創新主體獲得投資回報和預期效益。因此可以說,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和保護作用是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動力源泉。
(二)知識產權制度的利益平衡機制
產權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是知識產權制度不可避免的問題。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也包括平衡利益關系,協調利益沖突。它需要協調好產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來保證技術、信息等的傳播和利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就是調整知識產權造成的利益沖突,協調各方面的利益,使其處于系統優化的狀態。知識產權制度不僅保護了產權人的個人利益,也維護了廣泛的公共利益。在促進技術創新上,知識產權制度的利益平衡機制可以協調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利益關系,減少創新活動中的矛盾,解決創新活動中的沖突,保證技術創新活動的正常進行。此外,因為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是一種利益關系,它界定了創新主體和創新成果之間的產權關系,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的收益分配是基于創新中的產權要素,知識產權制度通過調整利益關系,為技術創新活動的收益分配提供了依據,所以可以說,知識產權制度的利益協調機制也是一種利益分配機制。
(三)知識產權制度的技術擴散效應
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商業化和產業化是創新的終點,同時也是進行新的技術創新的開端,知識產權制度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知識產權制度本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所以按照市場運行的規則,它保護和鼓勵了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市場化、商業化。在實踐中,知識產權制度運行的成效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知識產權制度不僅包含了對創新的激勵機制,也包含了對創新成果商業化的激勵機制。對創新成果商業化的激勵機制促使產權人及其他的市場主體可以依法傳播并使用創新成果,實現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也就是說,知識產權制度通過賦予創新成果私人性質的產權,以市場的方式由私人提供知識產品,而市場促使產品適應市場的需要并在市場上實現價值。知識產權制度對創新成果的保護是在保證了產權人對其成果的占有和支配的同時,促進創新成果的動態利用。
(四)知識產權制度與企業融資能力
知識產權制度有利于企業融資能力的提升,緩解創新企業面臨的資金約束問題,從而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知識產權的授予對創新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是一種隱性背書。伴隨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相關業務的開展,獲得知識產權的主體也可以通過這項無形資產進行融資,緩解企業面臨的資金緊張問題。因為創新主體擁有的知識產權都是具有特定價值的無形資產,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評估方法和控制風險的水平的提高下,對知識產權開展的質押融資的業務逐漸增多,這為創新企業,尤其是中小型創新企業提供了有利的資金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產權體現了對創新主體的一種正面肯定,因此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就意味著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具有較好的市場價值,從而可以為企業吸引到資金,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而企業融資能力的提升,將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三、結論與展望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知識產權制度對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具有促進的作用,但是知識產權制度作用于創新和經濟增長的效果也受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首先是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通常情況下,一個經濟體的發達程度越高,知識產權制度的正面作用就越明顯,嚴格的知識產權制度促使更多的創新資源不斷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其次是知識產權制度實施的時間長短。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知識產權制度建立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可能在剛開始的時期知識產權制度會抑制對發達國家的技術模仿,而在長期中則會有利于國外先進技術的傳播和本土創新能力的培育。再次是對于不同類型的創新活動,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漸進式創新特征明顯的創新活動上,嚴格的知識產權制度對后續的創新活動和其跟隨者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阻礙,但是也可能推動后者選擇新的方式,從而引發激進式創新。
企業的知識產權制度在不斷深化,也是變革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變遷可以優化知識產權的效率,形成包括研發、生產開發和管理維護的綜合管理體系,從而以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機制、利益平衡機制、技術擴散機制以及促進企業融資的機制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優化企業的結構,最終促進經濟的增長。
(作者單位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魏先林,周小金.試論企業知識產權制度在創新中的作用[J].特區經濟,2006(12).
[2] 薛曉光,張亞莉.知識產權制度與技術創新作用的機理分析[J].科技中國,2018(4).
[3] 耿康順,廖涵.三種產權制度與企業技術創新激勵[J].科技管理研究,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