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雙
【摘要】目的: 研究探討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和常規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各科室收治的需行輸血治療的患者2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輸血處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分別對兩組患者輸血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結果:兩組患者均有輸血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但是觀察組患者各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5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1167%),且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需行輸血治療的患者給予少白細胞技術輸血,能有效降低或者避免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輸血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常規輸血;輸血不良反應;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81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026-01
輸血是臨床上十分重要的醫療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危重癥患者的急救或者治療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醫學界對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多認為其與異體白細胞的輸入有直接的關系[2]。本研究探討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和常規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各科室收治的需行輸血治療(全血輸血或者成分輸血)的患者2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患者的年齡在12~79歲,平均年齡為(444±29)歲。按照輸血成分分類,全血、紅細胞、血漿、機采血小板輸血的患者分別有6例,70例、28例和16例。按照輸血原因分類,則因術中嚴重出血、外傷嚴重出血、產中或產后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原因需要輸血的患者分別有18例、60例、19例和2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56例,女64例,患者的年齡在15~78歲,平均年齡為(461±27)歲。按照輸血成分分類,全血、紅細胞、血漿、機采血小板輸血的患者分別有5例、72例、27例和16例。按照輸血原因分類,則因術中嚴重出血、外傷嚴重出血、產中或產后大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原因需要輸血的患者分別有20例、61例、18例和2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輸血成分、輸血原因等方面的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輸血處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少白細胞技術輸血。分別對兩組患者輸血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
13輸血不良反應[3]評價輸血不良反應是指患者在接受輸血治療后出現的無法預期的意外反應,且這種意外不良反應的主要誘發因素是血液中存在的異體白細胞。一般認為,患者在輸血期間或者輸血結束之后的2h內發生體溫升高(>1℃),合并有十分明顯的發熱、盜汗、畏寒或者惡心嘔吐、呼吸困難、胸悶甚至過敏性休克等癥;皮膚出現肉眼可見的皮疹或者潮紅;血壓下降;合并溶血現象等上述不良癥狀的一項或幾項的情況都可認為是輸血不良反應。
14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均有輸血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但是觀察組患者各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5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117%),且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輸血在臨床治療工作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直到紅細胞血型和血液種屬特異性被發現之后,輸血的安全性才開始得到保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輸血治療也從全血輸血不斷發展到了成分輸血,從輔助性輸血發展到了治療性輸血,并從人的血源性制品逐漸發展到生物技術制品的輸注[4]。但是,輸血的不良反應也逐漸體現出來。在紅細胞血型能夠得到正確鑒定的前提下,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大大降低。本文研究可見常規輸血組的患者發生發熱、過敏、Hb尿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經少白細胞技術輸血的患者,提示濾除白細胞對降低或者消除輸血不良反應的重要性。
常規輸血過程中,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在于,未經濾過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制品,經一段時間的貯存之后,會出現大量白細胞失活的情況,同時,還會因白細胞生物學活性的喪失而衍生出諸多“副產品”,而這些“副產品”經輸血進入患者的機體之后,會對機體產生刺激,進而產生白細胞抗體[5]。當患者需要接受二次甚至多次輸血的時候,患者機體內的白細胞抗原不合就會激發受血者體內抗原抗體反應,進而出現白細胞凝聚、單核細胞系統內破壞的情況,內源性致熱源物質釋放,誘發引起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研究表明,通過過濾技術將血液制品中的白細胞計數水平降至05×109可以有效避免白細胞抗體致非溶血性輸血發熱反應的發生,而當血液制品中白細胞計數水平降至0005×109時,則HLA抗體引起的同種免疫、與白細胞攜帶病毒相關疾病的傳播等的發生率也會大大降低[6]。
目前,臨床上各種血液制品的制備過程中,去白細胞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離心法到白細胞濾器過濾法,血液制品中白細胞的濾過率可以達到999%以上,對降低或者避免輸血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輸血的安全性,尤其對于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麥利,周曉明.少白細胞血液技術在臨床輸血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11):989-990
[2]陳平,焦安秀,王復宇.去除白細胞輸血降低輸血反應204例效果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08,6(14):32-34
[3]何錦添,李春蘭,何偉清.少白細胞技術輸血與常規輸血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24):155-157
[4]張益榮.去白細胞輸血的作用及方法研究新進展[C]//中國醫師協會輸血分會2009年第三屆輸血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5(7):259-260
[5]陳興智,李聚林.過濾制備少白細胞血液制劑的質量與安全輸血[J].海南醫學,2010,21(15):117-119
[6]徐敏,王華.成分輸血引起輸血不良反應分析及預防措施[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19):2523-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