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目的:分析重癥監護病房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的原因及護理措施。方法:選擇我院重癥監護病房自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18例患者,分析發生院內感染的原因,并研究護理方法。結果:218例患者中有35例發生院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率占比最高。所有患者中93.58%為導尿管,69.72%為腦室外引流管,51.83%為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管,22.94%為腦部血腫腔引流管。結論:重癥監護病房發生院內感染的因素有多種,如侵入性操作、住院時間較長、年齡偏大等,要有效降低發生率,需給予有效的護理,如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侵入性操作、嚴格無菌操作規程等。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ICU);院內感染;發生原因;護理措施
Cause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Wang Hua(Ji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ing 272000)
Abstract:Objective Analyze the causes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Method: 218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and to study nursing methods.Result:Intra-hospital infection occurred in 35 of 218 patients, and the rate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as the highest. Among all patients, 93.58% were catheters, 69.72% were extraventricular drainage tubes, 51.83% were tracheal intubations or tracheostomy tubes, and 22.94% were brain hematoma drainage tubes.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such as invasive operation, long hospital stay, and older age.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effective care should be given, such as shortening hospital stay, reducing invasive operation, and strict Aseptic procedures, etc.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ICU);Nosocomial infection;cause;Nurs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02
ICU室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需技術強硬、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進行救治,以挽救患者生命。然此類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相對較高,進一步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因而需了解ICU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因素,并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以降低感染率。現選擇我院ICU自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18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重癥監護病房自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18例患者,其中男127例,女91例,年齡為23-86歲,平均年齡為(51.37±8.86)歲,住院時間均在2d以上。
1.2 方法 全面分析ICU收治的臨床資料,記錄院內感染例數,分析其住院時間、性別、年齡的關系;對院內感染部位、侵入操作情況進行記錄。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以%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院內感染與年齡、性別的關系
218例患者中有35例發生院內感染,占比為16.06%,其中男23例(65.71%),女12例(34.29%);27例(77.14%)年齡為67-86歲,8例(22.86%)年齡為23-66歲。
2.2 侵入性操作情況
所有患者中,有204例(93.58%)為導尿管,152例(69.72%)為腦室外引流管,113例(51.83%)為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導管,50例(22.94%)為腦部血腫腔引流管。
2.3 住院時間與院內感染的關系 由表1知,住院時間越長,其發生院內感染率越高;各組間院內感染率對比,P<0.05。
3 討論
3.1 ICU院內感染原因分析
3.1.1 環境的特殊性:ICU空間密閉,很難保證空氣質量,室內溫度、濕度不適宜,相對較高[1-2]。部分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更換呼吸機不及時,病房消毒工作未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密閉、潮濕的空氣利于細菌的生長[3-4],如嗜麥芽窄食單細胞。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未重視醫療設備消毒,且出現受交叉感染,均是發生院內感染的因素。
3.1.2 侵入性操作:ICU患者病情危重,行侵入性操作的機率較大,如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腦室外引流管、尿管置入等,這些操作使常居菌改變位置,破壞微生態環境,進而發生感染。本次研究中,下呼吸道感染率為54.29%,占比最高;導尿管占比為93.58%。
3.1.3 年齡、住院時間:ICU的患者中老年占比較高,且多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患者機體免疫力較差。本次研究中,所有院內感染中,其中男性占比65.71%,女性占比34.29%;77.14%的患者年齡為67-86歲,22.86%的年齡為23-66歲;住院時間在4周以上者感染占比率為39.39%,3-4周者占比為25.49%,1-2周者為6.72%。由此可知,發生院內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男性、年齡較大、住院時間較長。
3.2 護理措施
3.2.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療院內感染常用的藥物,若使用不規范出現出現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較大,且以呼吸道為主;呼吸道感染后操作不規范,易影響呼吸、吸痰功能。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選用的抗生素要有針對性,為預防發生耐藥、感染等情況,要注意用藥療程。ICU患者免疫力較低,病情較為復雜、危重,需長時間治療,多數患者神志不清,不能自主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給細菌繁殖提供較好的環境。為使院內感染發生率降低,相關負責人要重視醫院環境,并進行監督,要求醫護人員在進行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原則,監測抗生素的使用。
3.2.2 減少侵入性操作:對于ICU內的患者,要將侵入性操作盡量減少,如插管留置時間、檢查及治療次數等。病情相對輕者,可將尿管放置操作減少;需插尿管者,盡早將其拔管,可對其進功能鍛煉,進而使院內感染發生率減低。
3.2.3 保持醫院環境和加強醫院人員管理:注重ICU環境,使其保持整潔、干凈,統一醫護人員的衣物、鞋子,在進入ICU室時換進入服,洗手、戴帽子及口罩等。醫護人員在外出時需將進入服換掉,穿外出服。在接觸患者、進行操作前后洗手,將消毒工作做好。部分患者皮膚不完整,醫護人員在對其進行操作時,需將無菌手套戴上,操作后摘掉,并將雙手再次進行清洗、消毒。
3.2.4 提高ICU工作人員對感染的重視:為提升ICU醫護工作者對院內感染的認知度,可對其定期進行培訓,以講座、授課等多種形式進行,并建立獎罰制度,對其定期進行考核,納入績效,對表現優異者進行獎勵,懲罰考核不合格者。ICU醫護人員者出現皮膚炎、上呼吸道感染時可能會出現交叉感染,可使其暫時休息,待疾病好轉后上崗。
參考文獻
崔皓,寧同波.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對控制院內感染發生的措施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0):274-275.
陳莉芳.ICU患者院內感染相關因素及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S1):200-202.
呂香菊,崔雪蓮.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并探討相應護理干預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38):22-23.
高曄琴.優質護理措施對降低兒科院內感染發生率的效果評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