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蘭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超聲表現。方法:選取我院托管醫院嘎灑衛生院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4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給予超聲檢查,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超聲表現。結果:流行性腮腺炎的超聲回聲特點包括腮腺和頜下腺體積增大,回聲分布不均勻,腮腺內可見增粗血管紋理且血流豐富。流行性腮腺炎發病部位主要是雙側腮腺和雙側頜下腺;血流分布特點以Ⅱ級別血流為主。結論:給予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超聲檢查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準確檢測出受侵腺體數量,回聲特點和淋巴結變化情況,并且可以實時觀察患者病情發展情況。
【關鍵詞】流行性腮腺炎;超聲表現
【中圖分類號】R76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041-01
流行性腮腺炎屬于臨床常見病,該癥狀的臨床表現特點為腮腺腫大,發熱等。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超聲表現,現將此次研究報告作如下匯報: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托管醫院嘎灑衛生院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4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124例,最小年齡為2歲,最大年齡為43歲,平均年齡為(225±31)歲。本組患者均存在明確疾病接觸史和群體發病特點,體溫在38℃至41℃,淋巴細胞增加,白細胞計數稍高。
12方法
機器型號:使用SIEMENS公司生產的ACUSONX 300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進行診斷,探頭頻率為5MHz至12MHz,患者采取平臥位,腮腺區及頸部充分暴露,沿著耳屏為中心對腮腺進行全面掃查,頭部上揚檢查頜下腺,頭部復位檢查頸部淋巴結。完成一側掃查之后對異側進行檢查,檢查結束后比較左側和右側檢查結果。若觀察到腫大淋巴結,則注意形態,大小,回聲和血流分布[1]。檢測腫大腮腺內淋巴結和頸深上淋巴結的淋巴結門血流阻力指數,將腮腺和頜下腺內血流分布進行分型:Ⅰ級:星點狀血流;Ⅱ級:多發條狀血流信號;Ⅲ級:血流信號豐富[2]。
13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患者數據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方式,以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流行性腮腺炎超聲回聲特點
頜下腺體積增大,回聲分布不均勻,腮腺內可見增粗血管紋理且血流豐富。頸部淋巴結腫大表現:頸部沿頸內靜脈可觀察到到多個類圓形低回聲,內回聲均勻,邊界清晰,存在淋巴結門結構;腮腺內淋巴結腫大表現:腮腺內可觀察到多個類圓形低回聲,內回聲均勻,邊界清晰,存在淋巴結門結構。
22流行性腮腺炎發病部位
本組患者中有76例雙側腮腺腫大,占比3089%;90例單側腮腺腫大,占比3658%;76例雙側額下腺腫大,占比3089%;38例單側額下腺腫大,占比1545%;209例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占比8496%;18例單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占比732%;80例雙側腮腺內淋巴結腫大,占比3252%;86例單側腮腺內淋巴結腫大,占比3495%。
23血流分布和血流動力學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和頜下腺內部血流分布特點以Ⅱ級別血流為主,此種表現形式為實質內觀察到多個條狀血流信號,有8例腮腺患者和6例頜下腺患者為Ⅰ級血流,有6例腮腺患者和5例頜下腺患者存在豐富Ⅲ級血流。本組患者中有187例患者腮腺內淋巴結檢測淋巴結門血流阻力系數為058±010,有59例頸部淋巴結患者檢測檢測淋巴結門血流阻力系數為044±005。腮腺內淋巴結與頸部淋巴結阻力系數檢測值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3討論
流行性腮腺炎是因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屬于常見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比較強。流行性腮腺炎癥狀的臨床表現為腮腺非化膿性腫痛,持續發熱,會侵犯至多種腺體組織,還會累及關節、心臟、肝腎等器官。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發病群體為兒童,成年人屬于偶發[3]。由于腮腺內淋巴組織豐富,且淋巴結位于腮腺實質內和腮腺表面,并且可以將腮腺內淋巴結分為橫向淋巴結群和縱向淋巴結群,因此所有淋巴匯集至頸部上淋巴結群,腺體組織和腮腺鞘緊密結合,且淺層致密,因此腮腺炎不會輕易擴散至表面,主要發病部位在深葉。
流行性淋巴結的超聲表現為腮腺和頜下腺體積增大,回聲分布不均勻,腮腺內可見增粗血管紋理且血流豐富。腮腺內淋巴結主要為類圓形形態,相比于頸部淋巴結來說,腮腺內淋巴結形態多趨于圓形。按照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流行性腮腺炎的超聲回聲特點包括腮腺和頜下腺體積增大,回聲分布不均勻,腮腺內可見增粗血管紋理且血流豐富。流行性腮腺炎發病部位主要是雙側腮腺和雙側頜下腺;血流分布特點以Ⅱ級別血流為主。這可能與患者病程有關。頸部淋巴結患者檢測檢測淋巴結門血流阻力系數為044±005。腮腺內淋巴結與頸部淋巴結阻力系數檢測值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腮腺腫大之后包膜致密,此時炎癥不輕易擴散,增加腮腺內壓力,相應增加腮腺內淋巴結阻力系數。頸部淋巴結主要位于疏松部位,因此阻力系數明顯低于腮腺內淋巴結臨床上在鑒別流行性腮腺炎癥狀時還應當區別于淋巴上皮病,化膿性腮腺炎以及腮腺非特異性淋巴結炎等[4]。其中淋巴上皮病聲像學特點為內回聲均勻,腮腺彌漫性增大,腮腺內無異常團塊。化膿性腮腺炎聲像學特點為腫大側腮腺內觀察到極低回聲,內部觀察到液性無回聲區,周邊不規則且皮下組織增厚。
綜上所述,給予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超聲檢查能夠準確檢測出受侵腺體體積,回聲特點和淋巴結變化情況,并且可以實時觀察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袁汝亮,吳麗琴,洪海燕,等.流行性腮腺炎感染兒童腮腺及腹部的聲像圖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4):3315-3318
[2]羅蓉.流行性腮腺炎常見并發癥超聲影像的回顧性分析[J].貴州醫藥,2016,40(03):307
[3]張嫄,孟繁坤.分析小兒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聲像圖改變及臨床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6,32(01):6-9
[4]洪敏,王一舒,劉健.高頻超聲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對診斷流行性腮腺炎的意義[J].西部醫學,2015,27(04):57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