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忠 潘凌霄 鄭文博
【摘要】目的:探討單次照射后早期乳腺癌細胞形態學和增殖能力的改變。方法:采用Intrabeam放療設備對MDA-MB-231人乳腺癌細胞進行單次照射。實驗組照射劑量為2Gy至6Gy,對照組為0,放療后24h進行CCK-8實驗;持續觀察細胞在4Gy照射后的形態學改變。結果:照射后的細胞生長變慢,大部分出現明顯的形態學改變。中低劑量單次照射后24h細胞的增殖能力降低,照射劑量越大其抑制效應越明顯。結論:Intrabeam單次中低劑量照射后早期,細胞增殖速度減慢且形態異常化。
【關鍵詞】乳腺癌;MDA-MB-231;放療;形態學;增殖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043-01
乳腺癌是影響全球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美國癌癥協會預計2018年美國新增乳腺癌病例266萬,乳腺癌死亡病例4萬[1]。術中放療作為放療模式之一,近年來在乳腺癌治療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其特點包括:術中單次照射;照射野小;照射劑量高;對照射靶區以外的組織影響小。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討人乳腺癌MDA-MB-231細胞接受術中放療設備單次照射后早期的增殖能力和形態學改變。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和細胞培養
MDA-MB-231細胞株購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學研究所。胎牛血清,胰蛋白酶,RPMI 1640培養基,細胞培養瓶(T25)購自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96孔細胞板購自康寧公司,Cell Counting Kit-8 (CCK-8)試劑盒購自英格恩公司(型號為EC008)。完全培養基由90% RPMI 1640培養基+10%胎牛血清配成。細胞在37℃,95%O2+5%CO2,飽和濕度條件下孵箱中培養。
12放療設備及細胞處理
使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現有的術中放療設備(Intrabeam,型號PRS 500,卡爾蔡司公司,德國)并選用直徑為60mm的配套平板施源器。將細胞培養瓶平放在平板施源器表面進行照射(50kV的X射線)。將距離施源器表面12mm處的照射劑量設定為靶區(即細胞培養瓶內貼壁細胞部位)照射劑量,對應的靶區照射劑量率為148Gy/h。
13細胞形態學觀察
細胞計數后,每個細胞培養瓶中加入1000個細胞(培養基量為25ml)。待細胞貼壁后(4h)每瓶加入5ml完全培養基并立即給予Intrabeam照射(照射劑量分別為0Gy,4Gy)。繼續培養細胞并觀察其形態學變化。
14細胞增殖實驗
細胞進入對數生長期后更換培養基,并于12h后給予單次照射。對照組的照射劑量為0,實驗組分別為2Gy,4Gy,6Gy。每個劑量組重復3次。細胞照射后24h進行CCK-8實驗。采用酶標儀測定各孔在450nm波長處的光密度值。
15統計學分析
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通過單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Ρ<005者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圖1提示:對照組細胞成對數生長,生長速度快,細胞與細胞之間互相交聯緊密并呈集落樣生長;4Gy組細胞生長速度變慢,絕大部分出現細胞腫脹,細胞核增大,細胞膜邊界不清,細胞群落呈分散狀生長。
3討論
放療是臨床上腫瘤局部治療的常用手段之一。腫瘤細胞在放療后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凋亡,壞死,老化等一系列生物學改變[2-3]。Intrabeam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術中放療設備,其通過低能X射線作用于照射靶區,具有劑量衰減迅速的特點。本研究發現,MDA-MB-231細胞在接受Intrabeam單次照射(4Gy)后細胞生長速度變慢,細胞形態學發生明顯變化,細胞之間交聯的緊密度明顯降低。CCK-8實驗進一步提示:單次照射(2Gy-6Gy)后24h,MDA-MB-231細胞已發生活性降低,增殖速度減慢的變化,且照射劑量越大其抑制效應越明顯。綜上所述,Intrabeam單次中低劑量照射后的早期,細胞增殖速度減慢,細胞形態異常化。
參考文獻
[1]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Cancer J Clin. 2018;68(1):7-30
[2]Li Q, Liu J, Meng X, et al. MicroRNA-454 may function as an oncogene via targeting AKT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J Biol Res (Thessalon). 2017;24:10
[3]Croker AK, Rodriguez-Torres M, Xia Y, et al. Differential Functional Roles of ALDH1A1 and ALDH1A3 in Mediating Metastatic Behavior andTherapy Resistance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Int J Mol Sci. 2017;18(1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