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
【摘 要】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在復雜膽囊手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的7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68例患者完成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因術中出血中轉開腹2例,術后發生膽瘺1例,經非手術治療痊愈出院。結論: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在復雜膽囊手術中能簡化手術、降低手術風險,嚴格掌握適應證是保證手術安全的關鍵。
【關鍵詞】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復雜膽囊手術
【中圖分類號】R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02
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得到廣泛應用,技術成熟,其手術適應證不斷擴大,已作為治療膽囊良性疾患的首選術式[1]。但術中一旦遇到膽囊周圍粘連嚴重、膽囊壞疽、Calot三角解剖不清等復雜情況時,標準的LC極易損傷周圍臟器或血管,往往中轉開腹,針對此類情況,我們采用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共有71例患者施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男41例,女30例,年齡22~78歲,平均(48.5±9.7)歲。急性膽囊炎54例,入院時均有明顯的右上腹痛,Murphy征(+),白細胞總數升高,超聲檢查膽囊腫大,膽囊壁增厚>5mm,膽總管不粗,肝功谷丙轉氨酶及谷草轉氨酶升高;萎縮性膽囊炎12例,入院前均有反復的右上腹痛,無急性發作,術前超聲檢查膽囊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膽囊3~5cm),膽囊壁增厚>3mm;膽囊結石合并肝硬化5例,術前依靠肝功能、超聲、CT等檢查證實,病因均為肝炎后肝硬化,Child分級A級。入院后即行抗感染、解痙、對癥等治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疾病, 3~7d后復查肝功均恢復正常,安排手術,平均(4.60±0.51)d.
1.2 手術方法 常規建立氣腹,先鈍性分離膽囊周圍粘連,致密粘連可用電鉤切開,一定緊靠膽囊,警惕對胃十二指腸及結腸的損傷,若膽囊充血水腫明顯、張力高,可先行減壓。顯露膽囊三角,靠近膽囊壺腹部切開上下緣漿膜,鈍性推擠脂肪組織,如有滲血,可用紗布稍加壓迫,游離出膽囊管及膽囊動脈,用生物可吸收夾夾閉,縱行切開膽囊前壁,先取出結石,然后環形切斷膽囊頸部,距離肝面約0.5cm自頸部向底部全層切除膽囊前壁,保留緊貼膽囊床的膽囊后壁。若發現膽囊三角粘連廣泛、纖維化,即“冰凍樣”粘連,無法解剖、分離出膽囊管,可逆行切除,于膽囊底部切開膽囊,先取出結石,然后緣著膽囊床(距肝面約0.5cm)向膽囊壺腹部方向全層切開膽囊壁,顯露膽囊內腔并辨認出膽囊管內口,確認有無結石嵌頓及殘留,距膽囊管內口約0.5cm切除膽囊組織,用可吸收線縫合封閉膽囊管內口。取出膽囊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至清亮,用電凝徹底燒灼破壞膽囊后壁黏膜,檢查無漏膽、出血,于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一根。
2 結果
68例患者完成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手術時間45~130min,平均(88.5±20.4)min,術后開始進食時間24~37h,平均(29.00±3.82)h,術后1~3d拔出引流管,住院時間4~7d,平均(4.80±0.87)d。2例病人因出血中轉開腹,1例病人出現膽漏,經充分引流7d后痊愈出院。全組病人無黃疸、膽囊動脈再出血、腹腔膿腫等嚴重并發癥發生,術后無殘留膽囊管結石。隨訪6個月~2年。
3 討論
3.1 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的臨床價值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已有20多年的歷史,其手術適應證不斷擴大,但對Calot三角粘連致密、嚴重水腫或解剖不清的病例進行手術時,為防止膽道及周圍腸管的損傷,不應勉強按標準的LC術式操作,中轉開腹手術,能降低手術風險,但增加了手術的創傷[2]。
3.2 手術適應證 ①急性膽囊炎,尤其是急性化膿性及壞疽性膽囊炎,常有Calot三角重度充血水腫或粘連,使局部解剖不清,若強行分離,滲血嚴重時使術區顯露不清,極易誤傷膽管甚至門靜脈;②慢性萎縮性膽囊炎,由于長期炎癥,膽囊壁不斷纖維化、增厚,體積縮小,使膽囊壁漿膜下層疏松間隙消失,與肝床緊密粘連,此時難以從漿膜下剝離、切除膽囊,若分離較深極易進入肝實質,可能引起大出血、膽漏等嚴重并發癥;③伴有肝硬化門脈高壓者,由于側支循環形成,造成膽囊、Calot三角及膽總管周圍靜脈廣泛曲張,解剖分離Calot三角時,容易導致曲張的靜脈出血;④肝內型膽囊,由于膽囊大部埋入肝實質內,剝離膽囊時容易切入肝實質,損傷門靜脈右前分支或肝右前膽管分支,另外膽囊陷入肝內,膽囊管的位置多緊貼肝臟,若炎癥多次發作,分離困難;⑤Mirrizi綜合征Ⅰ型,其解剖特點為膽囊壺腹或膽囊頸部結石嵌頓,壓迫膽管,但未形成膽囊膽管瘺,由于結石嵌頓部位的膽囊壁可能與膽管或門靜脈粘連,分離時容易傷及膽管及門靜脈。
3.3 并發癥及預防措施 在對復雜膽囊施行手術時,正常組織結構往往不易辨別,加之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自身的操作特點,容易出現膽漏、膽囊管殘留綜合征、腸管損傷等并發癥。CDRS是指膽囊切除術后膽囊管殘留>1.0cm,發生感染、結石殘留或復發,乃至再生炎性小膽囊而出現癥狀者。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后CDRS發生率明顯高于標準膽囊切除術。膽囊頸部及膽囊管殘留過長,膽囊管殘余結石是發生CDRS解剖基礎。
3.4 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 ①Calot三角解剖不清時不可強行分離,本組2例病人因該部位出血而中轉開腹,應逆行膽囊部分切除,即使膽囊動脈出血,亦可安全迅速處理。②部分切除膽囊前壁時應注意同肝面距離,防止切入肝實質內。③術中鈍性分離粘連時,使用吸引器邊分離邊吸引,能保持術區顯露清晰。④對懷疑有惡變的,術中應行快速冰凍切片。⑤放置腹腔引流管,一定程度上能預防膈下感染,同時可觀察術后有無出血、漏膽的發生。
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具有簡化手術、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中轉開腹等優點,在復雜的膽囊手術中,可作為標準LC的替代術式,但不能將其作為常規手術,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若術中操作確實困難,為避免各種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應及時中轉開腹。
參考文獻
夏征,匡雪春,阮景德.急性膽囊炎腹腔鏡下膽囊部分切除術[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9):853-854.
朱紹輝,李勝宏,羅丁,等.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78例臨床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6(1):77-78.
董擂,李克軍,程雷,等.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后膽漏的原因及處理[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7,12(5):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