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秀本 李先加
【摘 要】目的:探討藏醫藥學中的毒性理論,為藏藥的安全應用提供相應的參考和依據。方法:整理、分析藏醫藥學經典文獻中有關毒的記載和論述,探討藏醫藥學中“毒”這一概念的出現、發展。結果:藏醫藥學經典文獻中對毒性理念、減毒方法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藏醫藥學中毒性理論的認識過程大致可以分為萌芽、發展、成熟、完善四個階段。結論:藏醫藥學中,毒與藥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藏藥的使用過程中,深入探討、研究藏藥毒性理論與藏藥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對現代藏藥的安全、合理應用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藏醫藥學;毒性理論;發展;文獻研究
【中圖分類號】R2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01
1 藏醫藥學概述
藏醫藥學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根據歷史記載,雪域高原的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緩解疾病、消除疼痛的藥物。遠古時期,藏醫學的專家們就總結出了“有毒就有藥”的經驗理論,為藏藥的安全應用埋下了伏筆。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與實踐,藏醫藥學的基礎理論與實踐方法得到了發展,而其毒性理論也逐漸趨于成熟。根據藏醫藥學理論,“毒”與“藥”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但現階段仍然缺乏有關藏醫藥學毒性理論的系統梳理。基于此,本文對藏醫藥學毒性理論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選取有關藏醫藥學的經典文獻,對其中涉及到“毒”的認識、“毒”的分類以及毒性控制、減毒方法等毒性理論內容進行收集、整理,系統地論述藏藥醫學毒性理論的發展以及減毒控毒方法,以期為藏醫藥學毒性理論體系的構建、完善與藏藥的合理、安全應用提供相應的參考。
3 藏醫藥學毒性理論的發展
根據藏醫藥學經典文獻的論述,藏醫藥學對“毒”的認識過程大致可以分為萌芽、發展、成熟、完善四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藏醫藥學理論對“毒”的描述、理解也有所不同。以下結合具體的文獻,對不同階段的毒性理論進行闡述與分析。
現存的最早藏醫藥學經典著作為《月王藥診》,是藏醫藥學的奠基之作,對藏醫藥學的起源研究、藏醫藥學與中醫藥學以及天竺醫學之間的關系研究、藏醫藥學早期歷史研究等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著作中記載了一千余種單藥與方劑,對食物營養療法進行了評述,同時對藥物與食物中毒、預防作了相應的記載。這一時期的藏醫藥學理論中,“毒”與“藥”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月王藥診》中專門辟出一章“毒癥的性相”,對“毒”的概念以及“中毒”進行了介紹,標志著“毒”的認識初步上升到了理論層面。
隨后,藏醫藥學的傳承者對毒性理論進行了發展,集藏醫藥學理論精華與醫療實踐于一體的藏醫藥學術權威工具書——《四部醫典》即對“毒”進行了重新分類。該書形成于公元8世紀末,書中對藏醫原理、藏醫診斷以及藏藥名香等內容進行了論述。根據《四部醫典》[2]的記載,“毒”可以分為和合毒(由各種有毒藥物配制而成的毒)、轉化毒(食物搭配或進食方法不當導致的中毒)以及物毒自性毒(包括植物毒與動物毒)三類。與《月王藥診》相比,《四部醫典》對“毒”的認識更進一步,其中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四部醫典》將不同種類的“毒”進行了分章論述,對不同種類的“毒”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同時羅列出了具體的毒物。以物毒自性毒為例,“自性毒分行與不行二……不行草烏烏頭與狼毒,赤芍商陸達布山枸乃[2]”即是對自性毒的分類,將其分為可行走的與不可行走的兩種。
在藏醫藥學毒性理論的成熟時期,《晶珠本草》作為集藏醫藥學之大成的經典藥書,對“毒”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論述。根據《晶珠本草》[3]的記載,“毒”可以分為動的毒與不動的毒,動的毒指毒蛇、昆蟲、蝎子、蜘蛛等動物的毒,不動的毒指狼毒、烏頭、莨菪等的根莖以及土石之毒。此外,在毒性理論的成熟時期,還給出了狹義層面與廣義層面的“毒”,狹義毒主要指甘露,解毒治病的汁液,屬于藥的范疇;廣義毒泛指危害有機體生命的物質,包括動物、植物根莖與土石之毒,以及最初的病及其派生病。
《中華本草·藏藥卷》作為介紹古今藏藥理論、實踐經驗的重要著作,為毒性理論體系的成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該著作[4]將毒性歸于藥性之中,并對毒的分類以及毒性的等級做出了明確區分。而得益于藏藥的藥理毒理實驗研究,各類藏藥的毒性以及副作用逐漸明晰,藏醫藥學中的毒性理論發展至一個全新的高度,開始步入完善時期。
4 藏醫藥學的減毒、控毒方法
藏醫藥學中,除對“毒”的概念以及“毒”的分類進行了論述外,對減毒、控毒方法也有獨特的理論。如水銀炮制減毒的實踐方法,始載于《四部醫典》。“佐塔”即是藏醫將含有劇毒的水銀進行特殊的、復雜的加工炮制,煉制成物毒且具有奇特治療效果的藥中之王。除了水銀炮制減毒,《四部醫典》還對草劑減毒方法進行了論述。根據該書記載,草藥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入藥時,需要采取相應的去毒措施,如以根入藥的藥物的毒性多在外皮,入藥前需進行剝皮處理。《晶珠本草》中多次提到了藥物的毒性問題,如鐵、金、紅銅、桃仁等,并提出了“不去毒不可入藥”的炮制理念。在《中華本草·藏藥卷》中,對水銀、金、硫磺、鉛、竹葉青、瑞香狼毒等九種藏藥的炮制去毒方法進行了記載,為炮制減毒方法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除了炮制減毒,藏醫藥學還對配伍減毒進行了分析。根據藏藥文獻記載,藥物之間的合理配伍,能夠減低藥物的毒性。從《四部醫典》等經典文獻中提到的藏藥處方來看,具有毒性的烏頭類藥物的用藥量相對較大,且常與大量訶子配伍。以風濕的藏藥處方為例,其中訶子的用量可達到草烏的6倍。
結合此類處方分析,訶子的應用,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低烏頭類藥物的毒性,而現代藥理分析也證實,鞣質是訶子的主要成分,理論上可對烏頭類藥物中的生物堿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藏藥之間的合理配伍,也是減低藏藥毒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馬哈亞那,馬世林,王振華,毛繼祖譯. 月王藥診(漢文)[M]. 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
宇妥·元旦貢布,李永年譯. 四部醫典(漢語)[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晶帝瑪爾·丹增彭措. 晶珠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藏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