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護理中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6例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試驗組給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治療后,試驗組進食時間為、首次活動時間為、排氣及排便時間分別為(2.3±0.9)d和(3.6±0.8)d、住院時間為(5.3±0.5)d;對照組進食時間為(3.6±0.6)d、首次活動時間為(3.3±0.8)d、排氣及排便時間分別為(3.8±0.4)d和(4.9±0.3)d、住院時間(7.9±0.1)d,兩組康復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實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者,經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深入推廣。
【關鍵詞】消化系統;直腸癌;護理干預;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直腸癌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癥,屬于惡性腫瘤的范圍。通過開腹手術治療,不僅創傷性大且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術后患者恢復的速度較慢。目前,臨床方面已廣泛使用腹腔鏡技術,該技術臨床應用價值較好。而對直腸癌患者實行護理干預,能夠促使患者及早獲得康復。本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06例實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探究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護理中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06例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試驗組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齡48~64歲,平均年齡(56.4±4.5)歲,病理分型:I級8例,II級21例,III級24例;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52~62歲,平均年齡(67.2±6.6)歲,病理分型:I級11例,II級20例,III級22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1)可行擇期手術;(2)術前均通過病理檢驗確診為直腸癌,且均為采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3)術前BMI指數在17.5~27.5kg/m2;(4)患者了解研究內容,且均自愿參與研究。
1.3 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1)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胃腸道功能受損嚴重患者;(3)伴腎病等代謝性疾病患者;(4)存在既往腹部手術史,且腹腔粘連嚴重患者;(5)營養狀況很差,且無法糾正患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手術前1天告知患者、患者家屬需要注意的事項。給予備皮,并叮囑患者禁食、禁水12h。手術當天實行胃管的置入,并實行灌腸清理。完成手術后,將胃管、引流管固定,對引流液顏色和性質、數量實行嚴格的觀察。排氣后,將胃管拔除,進食。手術后3天,可適當地下床活動。
試驗組:采用加速康復外科護理,護理措施如下:(1)心理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手術前1天為患者介紹重癥監護病房的環境,以消除其對病房或醫院的恐懼和陌生心理。然后為患者講解實行監護的必要性,以及設備的使用方法。告知患者需要配合及注意的事項,進而消除其不良心理,提高治療的依從性;(2)手術前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手術前不需實行備皮,對手術部位實行清理和消毒即可,并合理地使用松節油,對其肚臍位置實行清理。與此同時,手術前也不需實行常規腸道的準備工作。手術前晚,可正常進食;手術前4h,口服500mL的50g/L的葡萄糖溶液;(3)手術后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對于清醒狀態者,手術后6h可進少量水,2h/次,50mL/次。結合患者生理需求和胃腸道耐受程度,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飲食實行指導。然后對患者是否存在疼痛進行了解,以便準確地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自控式鎮痛泵,使患者保證在最佳的鎮痛狀態。手術后不需放置腹腔引流管,并對切口是否存在滲血、滲液情況進行嚴格的檢查,進而確保敷料的干燥。手術后1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協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動,如翻身、雙下肢活動等。
1.5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進食時間、術后首次活動和術后排氣的時間、術后排便時間、住院的天數。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康復指標比較 手術后,兩組患者的進食時間首次活動時間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對照組各指標時間均顯著長于試驗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對照組住院時間為(7.9±0.1)d,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運用護理干預進行護理,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為79.2%,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為1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體外震波碎石是一種借助于體外聚焦沖擊波將患者體內結石擊碎,并讓擊碎后的結石隨尿液自然排出的一種非手術治療方法,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體外震波碎石成功率和排石率也在不斷提升。體外震波碎石的成功率不但和相關手術設備性能有著很大關系,同時也和患者結石大小、部位、性質、身體情況等相關。
相關研究調查顯示,由于很多患者對體外震波碎石并不是很了解,在進行時往往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手術治療效果。而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讓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疏導,消除患者心理障礙,讓良好的護患關系逐漸建立起來,促使患者能夠維持舒適、輕松的心態,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讓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得到顯著降低,同時還能夠讓患者的疼痛等不適感得到有效減輕。
參考文獻
張翼.護理干預對泌尿系統結石體外震波碎石應用進展[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