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靜
【摘 要】目的:研究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于改善危急重癥患者預后的作用。方法:隨機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至我院進行急診搶救的患者1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急診護理流程,觀察組患者給予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所需時間、搶救成功率和對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給藥時間以及治療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和護理滿意度為88.00%、98.00%,明顯高于對照組72.00%,86.00%,且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急診護理流程優化能夠明顯縮短急診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危急重癥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2
急診是緊急情況下的治療,是患者在遇到突發疾病和意外傷害時,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的專業而科學的救治[1]。因此,對于急診的急危重癥患者能否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診斷和搶救是關系到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2]。為了提高急診的搶救率,改善患者的預后,近年來我院嘗試開展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選擇 隨機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至我院進行急診搶救的患者100例進行臨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齡34-73歲,平均年齡(42.33±11.06)歲。心血管疾病36例,消化系統疾病22例,呼吸系統疾病19例,創傷15例,其他8例。按照來診時間排序,序列號為單號患者作為觀察組,雙號患者作為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無統計學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急診護理流程。急診科接到急救電話后,派急救人員將患者接到急診科,并給予常規護理流程進行干預。
觀察組:患者給予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干預,具體方案如下:(1)接診。在接到急救電話同時醫院即做好準備,當患者接到醫院即開通綠色通道,直接送往急診室進行急救,而家屬在專門護士指導下辦理掛號入院等相關手續。(2)診斷。在接診送往急診室的同時,接診護士測量患者生命體征,詢問患者或者家屬相關病史和既往史,對病情給予基本評估。送至急診室后,在醫生進行診斷的同時即行抽血等常規檢查,最短時間內得到相關檢驗報告。(3)搶救。接診患者2min內掌握患者生命體征,同時建立靜脈通道。搶救過程中責任護士監控患者生命體征,迅速準確執行醫囑。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應注意做好患者的安撫工作,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4)交接工作。確定患者進行院內轉運后迅速填寫好轉運表格,準備后轉運所需要的物品和器械,指定護理人員跟隨患者進行交接轉運,
1.2.2 分析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急診各流程所需時間、急救成功率和急診護理滿意度。滿意度請患者家屬在轉運后填寫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
1.3 數據處理 用SPSS19.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急救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靜脈采血時間、靜脈給藥時間以及治療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急救工作中發現,危急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與及時正確的實施急救措施密切相關。因此提高急診工作效率,科學合理的安排急診護理流程就成為重點課題。常規的急診護理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各項準備中,沒有規范的護理路徑,造成護理人員的忙碌卻低效的情況出現。此外護理人員以執行醫囑為主要工作,缺乏護理工作的積極主動性,這也影響了護理效率[3]。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院近年來將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優化,規范了在每個護理環節中護理人員應該進行的工作,使每項工作有意義的銜接在一起,提高了護理效率,使醫
護人員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患者的生命體征、病史等重要信息,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時將護理工作從被動變為主動,明顯的提升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危急重癥患者接診后診斷、治療的時間,因此明顯改善了患者的預后,提升了急救的成功率,同時也使患者對急診工作更為滿意和認可。
綜上所述,診護理流程優化能夠明顯縮短急診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和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陶蓉,甘秀妮,戢芳.《醫學急診科規范化流程》分診標準在臨床急診工作中的應用實踐[J]. 重慶醫學,2016,45(19):2629-2631
李學惠,張美芳,閆曉杰,等.急診預檢分診評分系統在急診病人病 情評估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5,29(32):256-257.
翟紅瑞,劉紅霞,葛明,等.流程優化聯合環節控制在急診急危重 癥院內轉運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研究,2017,25(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