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賢 陳卓
【摘 要】目的:分析兒童青少年飲食習慣模式和超重肥胖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干預方式及營養教育提供依據。方法:對我市的3000名兒童青少年展開問卷調查和體格檢查,使用7d飲食回顧法獲取飲食習慣的相關數據。結果:一共明確四種飲食習慣模式:第一種模式貢獻率達到了16.58%,和在外就餐、含糖飲料、西式快餐、高能量零食、油炸食品等相關;第二種模式貢獻率達到了13.02%,和肉類、肉制品、水果、蔬菜等相關;第三種模式貢獻率為15.58%,和奶、早餐等相關;第四種模式貢獻率達到了9.05%,和吃飯速度、吃飯多少等相關。多元Logistic回歸研究顯示,模式三是超重肥胖的保護因素,模式四是超重肥胖的危險因素。結論:兒童青少年飲食習慣模式和超重肥胖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為了保證兒童青少年可以健康成長,需要注重對其展開營養教育。
【關鍵詞】兒童青少年;飲食習慣;超重肥胖
【中圖分類號】R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兒童青少年時期其自身的生長發育較快,充足綜合性的營養可以使其身心得到較好的發展。但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受到自身飲食習慣以及外部環境中的多種影響,且這種影響能夠對飲食習慣產生較大的作用。為了有效探究兒童青少年的飲食習慣與肥胖關系中的影響原因,發現具有的問題,并為制定對應的解決措施提供依據,為此本文對2018年6~8月我市兒童青少學生的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原因展開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隨機分層抽樣確定研究的學生。挑選我市多個中小學學生總計3000名展開調查,按照體檢資料與病史,排除腎、肝、肺、心等關鍵臟器有疾病,身體發育畸形、有問題的兒童青少年。其中一共得到了10000份相關的調查問卷和體驗信息,把最近幾個月中以控制進食方式進行減肥的學生排除在外,最終一共有3000人納入了本次分析樣本。其中女性1300人,男性1700人,平均年齡在(10.75±3.23)歲;高中生有900人(30%),初中生1200(40%)人;小學生900人(30%)。
1.2 方法 本研究有問卷調查與體格檢查兩部分內容。嚴格根據“2010年全國學生健康與體質調研工作手冊”對兒童青少年展開血壓、臀圍、腰圍、體重、身高的測量。問卷調查使用的是自行設計的內容,回顧調查7天前的飲食習慣,其中包含了攝入的肉及肉制品、含糖飲料、蔬菜、水果的每天攝入量與攝入天數,并最終通過平均每日攝入量予以表示;同時還統計了學生吃飯的速度、吃飯的多少;西式快餐的次數與天數、油炸食品、高能零食、牛奶等的攝入量。
1.3 判斷標準 對7到18歲的兒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的判定使用“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肥胖、超重BMI篩查分類標準”,本次研究把非超重肥胖兒童青少年定義為體重正常組。其中肥胖學生有600人(20%),超重學生有900人(30%),體重正常的學生有1500人(50%)。
1.4 統計分析 使用EpiData 3.1軟件構建數據庫,使用雙錄入方式展開信息的檢錯與錄入。使用SPSS20.0軟件展開數據研究與處理。對飲食習慣展開方差最大正交旋轉與因子分析,以特征根超過1明確飲食習慣模式的個數;按照因子載荷分析飲食習慣和其模式之間的關聯,得出個人每種飲食習慣模式的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多表示攝入該種次數越多;使用多元Logistic回歸探究超重肥胖和飲食習慣模式之間的聯系,檢驗標準 =0.05.
2 結果
2.1 飲食習慣模式 按照特征根≥1的標準,一共得出四種飲食習慣模式。其中第一種模式貢獻率達到了16.58%,和在外就餐、含糖飲料、西式快餐、高能量零食、油炸食品等相關;第二種模式貢獻率達到了13.02,和肉類、肉制品、水果、蔬菜等相關;第三種模式貢獻率為15.58%,和奶、早餐等相關;第四種模式貢獻率達到了9.05%,和吃飯速度、吃飯多少等相關。
2.2 學生肥胖超重與飲食習慣的多元 Logistic回歸分析
依照四種飲食行為模式的因子獲得分數,把3000個學生劃分為三組,分為高分組、中間組、低分組,把有沒有超重肥胖視為因變量,把因子得分的多少視作自變量,予以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在改變其他飲食行為后,中間組和高分組具有肥胖超重的概率分別為低分組的1.172與1.564倍。最后一種模式是學生變得肥胖的關鍵原因,唯有在第四種模式下肥胖超重中分布差異才擁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再次改變影響因子后,超重肥胖在一、三、四種模式中分布差異都擁有統計學意義(P>0.05),模式三屬于肥胖超重的積極因素,而模式四與一是學生肥胖超重的負面因素。
3 討論
很多成年人患有的疾病例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前驅癥為兒童肥胖,它對人體的身體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從有關資料能夠了解到:學生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性別與年齡等。且男生得病的比重超過女孩,小學生的患病比重超過中學生。其原因可能在于男孩與女孩的生理差異,導致男孩的食物攝入需求多,也有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且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無法有效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所以需要學校和父母進行有效的引導,并加強對其的營養教育。本次調查現實我市的兒童青少年肥胖率達到了30%,超過了我國的平均水平,顯示出我國兒童青少年超重率不斷上升的重要問題。所以必須要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學生肥胖超重的形式得到緩解。但是,本文探究的是學生在最近兩個月相關的飲食習慣與行為,不能完全科學、正確的展現學生在平時的飲食行為與習慣,所以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
由此可見,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過程就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該時期也是其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環節,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就會使得學生超重、肥胖。本文的研究探究了我市部分學生的多種飲食習慣模式,并發現飲食習慣模式三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保護因素,而飲食習慣模式一與四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危險因素,從而為我國的飲食習慣健康教育、研究等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參考文獻
田霞. 關于兒童青少年飲食行為模式與超重肥胖的相關性探討[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8.
段若男, 薛紅妹, 劉言, et al. 成都市兒童青少年飲食行為狀況及其與超重肥胖關系研究[J]. 衛生研究, 2015, 44(4).
劉淮玉, 單成迪, 劉紅, et al. 中小學生飲食行為與超重、肥胖關系的研究[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 2010, 14(7):6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