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楊
【摘 要】目的:探討月經周期辨證用藥治療痛經的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8年7月于我院就醫的痛經患者6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30例采用月經周期分段用藥,經前痛經以和血通經,經中痛經以調氣行血,經后痛經以滋陰溫陽等法治療。對照組患者30例采用一般方法。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積分均有所下降,觀察組患者積分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患者。結論:月經周期辨證用藥治療痛經是根據其周期發作規律和機理擬定的制法,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月經周期;辨證用藥;痛經
【中圖分類號】R271. 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2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7月我院門診就診的原發性痛經患者60例,根據隨機數表法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15~35歲,平均(25.6±7.3)歲;病程8個月至5年,平均(3.6±0.9)年;月經周期29~35d,平均(31.2±3.2)d;經期3~7d,平均(5.3±1.2)d;輕度痛經10例,中度痛經12例,重度痛經8例。對照組年齡17~35歲,平均(25.7±8.1)歲;病程7個月至5年,平均(3.2±0.8)年;月經周期27~36d,平均(32.1±3.5)d,經期3~7d,平均(5.2±1.4)d;輕度痛經11例,中度痛經10例,重度痛經9例。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性痛經,且辨證屬寒凝血瘀癥;(2)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治療方法,注意控制藥量。觀察組采用月經周期辨證用藥。周期用藥: 經前期:經前4~24h內膜缺血壞死,胞膜瘀滯等待排出,當活血通經,方用活血通經湯。經間期:陰血與陽氣恢復,到相對平衡階段,治療當滋陽溫陽,調氣行血法,用益母草盛金湯。經后期:陰血胞膜排出,血海空虛正待修復,胞宮內膜排出后開始恢復,當滋陰溫陽法,用補腎孕育湯。其中痛經湯組成為鉤藤10g,丹參10g,丹皮6g,赤芍10g,五靈脂10g,肉桂(后下)6g,廣木香6g,益母草30g,延胡索10g,續斷10g,杜仲10g,茯苓10g。經前5d開始,每天1劑,早晚水煎分服,共服10d。對比觀察兩組療效。
1.3 觀察指標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療效,痊愈: 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0%;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 ,但<90%;有效:癥狀有所減輕,癥狀積分減少≥30%,但<7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狀積分減少<30% 。觀察2組治療前及治療1、2、3、4個月后的中醫證候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對比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積分均有所下降,觀察組患者積分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具體結果詳見表1、表2。
3 討論
痛經病位在胞宮、沖任,分為虛實兩證,其中實證主因“不通則痛”,虛證主因“不榮則痛”,而臨床中實證患者較虛證患者為多,其中實證痛經者痛經程度一般較虛證者明顯,甚或影響工作及生活。雖然痛經的病因病機有待進一步考究,但是只要準確把握痛經的主要病因病機及辨證分型,并不斷豐富它的治療方法,痛經的療效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痛經的治療方法主要以中藥、針灸、耳穴敷貼、藥膳、拔罐等治療為主,熟悉痛經的發病規律根據其特性用藥效果更好。痛經病因復雜,因素較多,痛者不通、通者不痛,痛經屬濕居多。臨床所見以虛證為多,腎虛精虧、沖任失調是其主要病機,或兼肝郁、血滯、痰濕。虛者補之,實者通之,虛實夾雜者當通補兼施[1]。研究發現痛經周期性出現有一定發病規律,治療當周期用藥,經前氣血俱盛,胞膜瘀阻,經前及經期前疼痛較劇,故治以活血通經;經后陰生陽長,胞膜開始恢復,氣血不榮則痛治以滋陰溫陽;經間陰陽漸至平衡,治以調理陰陽,調氣行血,這樣用藥對卵巢功能恢復,子宮發育,內膜正常增生,宮內組織的排出及緩解子宮收縮都有一定作用。
根據患者經行期、經后期、經間期及經前期因月經周期制宜,辨期施治,亦根據患者有無生育要求調整用藥,具體體現在方藥及其用量上。在經行期,血海滿盈而溢下,治宜活血調經,側重于“通”,以疏肝理氣為主,主方四逆散加減。經后期血海空虛,治宜滋腎益陰養血[3],側重于“補”,以壽胎三子方為主,伍以四逆散。月經周期辨證用藥可使子宮微血管擴張,微血流速度加快,從而使子宮的痙攣性收縮得以緩解,痛經的臨床癥狀得以減輕甚或消失。根據月經周期的不同生理特點和痛經的發病特征,確立治療原則,指導臨床用藥,療效滿意,治療痛經,相比較單純西藥止痛藥物,療效及安全性均較好,且遠期療效明顯、復發率低。
參考文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9.
韓葉芬,賴麗娟,李礪,等.穴位按摩結合艾灸緩解婦產科腹腔鏡術后患者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