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趙健 張琛
【摘 要】我國殘疾人人數的近年迅速增長,殘疾人的康復問題將成為我國康復事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將以哈爾濱市為例,通過調查城區的主要殘疾人對康復的需求情況以及機構提供的康復服務情況,詳細獲取更多實際的康復需求與服務供給的情況,為今后國內發展殘疾人康復事業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國內殘疾人;康復需求;康復服務
【中圖分類號】R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本次調查研究以第2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為依據,結果顯示約有8296萬人的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4%。殘疾人作為我國特殊群體,人群規模大、發展迅速,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外在不斷研究有關殘疾人康復的項目,康復工作也逐漸成為殘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面對此類特殊群體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社會保障。
1 研究方法
1.1 內容與方法 本次研究以哈爾濱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目標,以哈爾濱市民政局2018年2月公布的目錄為依據,從哈爾濱市的七大城區中隨機抽取7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式以上門隨訪或電話方式,主要訪談對象是相關機構的主要負責人,調研方向是從康復服務的需求和機構提供的康復服務兩大塊進行研究。
1.2 數據統計與分析 本次數據使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匯總整理,對本次研究內容的分析以描述性統計和對比分析方法為主。
2 結果與分析
2.1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情況 參與此次研究的養老機構共70家,分別有公辦公營(9家)和民辦民營(6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目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主體。7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平均床位數是113張,但總體床位偏少,有40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床位在100張以下,占調查總數的57%。
2.2 服務提供情況 從調查結果和服務情況來看,社區康復機構提供情況遠遠不能滿足現有的康復需求,從隨訪結果來看,大部分社區負責人對殘疾人的康復工作非常重視,認為康復服務對殘疾人的康復具有很大幫助,在康復計劃及問卷調查結果中顯示,85%的社區機構負責人認為殘疾人的康復可通過輔助器具的使用、心理健康輔導、運動功能鍛煉以及日常生活活動(ADL)的輔助訓練等,約有65%以上的機構負責人認為通過中醫針灸和推拿、物理因子等方式。這些康復訓練的方法均對殘疾人具有很大幫助。
3 討論
3.1 探索基礎康復服務模式 針對轄區內殘疾人的特點,做到“個性指導、按需康復”,能真正解決殘疾人的實際困難、滿足殘疾人需要。本項目依托社區的公共資源構建康復中心,擬構建以家庭照顧與社區康復服務相結合為主,以遠程指導和集中康復訓練為輔的基礎康復服務模式[2]。
3.2 根據社區具體情況確定服務計劃
3.2.1 確定足夠的場地,按需配備硬件設施。
3.2.2 做好檔案管理工作,定期在社區內開展殘疾人康復情況調查,將殘疾人的殘疾狀況、康復需求、康復訓練成果等情況納入檔案。
3.2.3 積極開展康復訓練,對需要進行康復治療和醫學功能訓練的殘疾人實施康復治療和訓練,對肢體障礙者進行運動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訓練。
3.2.4 主動進行家庭康復指導,通過對殘疾人家屬及陪護進行系統的康復指導,制定個性化的社區康復指導方案,協助并引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定期隨訪觀察患者訓練和康復情況,依據具體狀況進行調整,確保康復順利。
3.3 聯合社會各界力量構建融合服務網絡 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力量,由殘疾人家庭成員、殘疾人互助組織、基層政府、社區和醫療、服務等促進機構共同構建“社區中心殘疾人康復服務融合平臺”服務網絡[3],建立與醫療機構的上下聯動對接制度,擴大服務范圍,使本社區的殘疾人能夠通過適合的模式,全部都得到社區康復中心的康復訓練和生活服務[4]。
3.4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3.4.1 理論研究階段 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殘疾人康復服務的相關政策進行研究和分析,了解發展趨勢。對現有的研究文獻、國內外的社區康復模式進行討論,提煉出可以借鑒的經驗。
3.4.2 走訪調查階段 對服務區域內的殘疾人進行走訪排查,了解其身體狀況和康復需求,對調查結果進行匯總分析,歸納出康復中心對設施、專家、專業服務人員等方面的具體需求數據。
3.4.3 籌備落實階段 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進行組建團隊、籌備資金、落實場地、采購設備、布置場地、服務人員的招聘與培訓等工作。
3.4.4 試運營階段
為轄區內的肢體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做好訓練計劃和人員檔案管理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和反饋信息調整服務計劃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康復中心和網絡平臺的管理工作。
綜上所述,加強康復醫療服務和康復輔助器具服務是目前殘疾人事業的重中之重,要不斷滿足殘疾人康復訓練的需求,但從調查結果現狀來看,現有的康復醫療設備和有關的康復輔助器械已不能滿足部分殘疾人的服務需求,此狀況嚴重限制殘疾人的自理能力和社會能力。在解決殘疾人康復問題時第一,從殘疾人角度,從心理方面和康復知識的理解方面入手,指導殘疾人正確認識康復工作,強化康復知識,積極指導殘疾人參與康復訓練活動,促進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第二,從康復工作人員角度,提高康復醫療技術,引進先進康復設備,為殘疾人制定科學的康復目標,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實現最大程度的康復。
參考文獻
張金明.探討建立社區康復融合發展網絡[J].中國殘疾人,2015(4):70-70
呂敏.論國外殘疾人社區康復[J].法制與社會,2010(3):75-76
于健君,胡永善.從上海市社區康復的經驗談社區層面康復治療服務模式的建立[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1):72-73
張麗娟,劉林國.內外殘疾人社區康復項目差異性研究,以云南省師宗縣項目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