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川
【摘 要】目的:探討并分析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的原因。方法:隨機性抽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本院臨床檢驗體液標本20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送檢不合格標本的原因,并探討相應的處理措施。結果:2000例研究對象中共498例不合格體液標本,不合格率為24.9%,其中糞便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不合格率分別為40.21%、23.23%、12.50%,占各類標本中不合格標本的主要類型。各標本所占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臨床體液標本的有效性,負責采集、送檢以及檢驗的相關人員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提高對體液標本質量控制體系的認識和執行力度,既可減少資源浪費,又能保證患者得到及時的診治,有利于臨床檢驗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檢驗;體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隨著臨床檢驗技術的不斷發展,體液標本檢查成為最常見的臨床檢查方法,根據體液標本檢驗結果,可以對患者所患疾病、病情嚴重程度、診斷治療及預防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1,2]。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的原因較多,對結果的準確性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為全面提升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合格率,我科室對2000例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進行觀察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臨床檢驗體液標本20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尿液標本1046例,糞便標本572例,胸腹水標本67例,腦脊液標本25例,痰液標本32例,前列腺液標本23例,精液標本22例,陰道分泌物標本213例。男性體液標本1274例,女性體液標本726例,年齡為8~83歲,平均(41.2±5.9)歲。所有體液標本均由臨床醫師或護理人員采集,由經過培訓的護工或護士送檢,由檢驗人員收取并檢驗。
1.2 方法 所有體液標本均經過檢驗人員進行體液類型判別、外觀及量的觀察、采集及送檢時間核查等[3],觀察并記錄其中不合格的體液標本,分析其送檢不合格原因。將不合格的臨床體液標本退回并通知臨床重新采集,然后按規定要求重新送檢檢驗科。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不合格體液標本中各標本類型的比例,分析并記錄體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檢驗不合格體液標本各類標本的比例 2000例研究對象中共498例不合格體液標本,不合格率為24.9%,其中糞便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不合格率分別為40.21%、23.23%、12.50%,占各類標本中不合格標本的主要類型。各標本所占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各級醫院、各大臨床科室以檢驗為主要診療手段之一,體液檢查被廣泛應用,為臨床醫師對患者疾病的判斷有著指導性的依據,并且可以為治療與預后提供重要基礎,同時體液檢查相對于其他診療手段而言,對患者本身及社會經濟而言,負擔較輕,是保證診治準確性的重要環節,值得臨床廣泛應用[3]。如果臨床送檢的體液標本不合格,不僅會延誤患者疾病的判斷,有可能造成誤判,還會延誤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
本研究中,選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我院臨床檢驗體液標本2000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過檢驗人員對體液進行類型判別、外觀及量的觀察、采集及送檢時間核查等方面的檢查發現,共498例不合格體液標本,不合格率為24.9%,其中糞便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不合格率分別為40.21%、23.23%、12.50%,占各類標本中不合格標本的前三位。通過對各類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原因分析發現,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糞便標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為所占比例最多的前三類,主要原因是患者并未熟悉并掌握標本采集的相關知識和技巧,患者通過各類型的采集器具對體液標本進行收集和采集,所取部位不正確、所取的量不足、混入其他體液或液體造成的錯誤;(2)由臨床醫師或護理人員采集的類型主要為胸腹水、腦脊液、前列腺液、精液和陰道分泌物,采集前未進行充分清潔和消毒而導致標本污染,容器錯誤選擇導致量少、標本凝固等原因的錯誤;(3)護工送檢不及時,送檢過程中標本灑溢導致的錯誤;(4)由于采集標本前臨床溝通不足,對患者的藥物使用情況不詳盡而導致對體液標本有所影響而引起的錯誤;(5)患者本身情緒波動、飲食習慣等也會對體液標本不合格而引起的錯誤。
因此,針對以上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原因,應該做好充分的預防處理措施。首先應該制定完善的執行制度和規范的體液標本質量控制體系,對相關科室的臨床醫師、護理人員以及送檢護工進行培訓,結合自身特點加以完善[4]。臨床醫師或護理人員應該注意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并對患者進行較為詳盡的相關知識和技巧介紹,確保患者自行采集標本如糞便、尿液、痰液時,所取部位和量都正確,提醒患者注意糞便采集時應用潔凈器皿,選取具有異常特點的部分并保證足夠的量;尿液采集時選取中段尿,并及時裝入指定容器;痰液標本應該注意深咳時排出的痰液,而不是采集唾液等。另外,應該制定并完善護工送檢標本制度,實行簽名和送檢時間,以保證及時性,有條件的醫院應該大力推行電子化簽到,可以及時監控到標本各步驟的情況和相關負責人員,有利于標本追蹤和責任落實工作。
綜上所述,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臨床體液標本的有效性,負責采集、送檢以及檢驗的相關人員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意識,提高對體液標本質量控制體系的認識和執行力度,既減少資源浪費,又能保證患者得到及時的診治,有利于臨床檢驗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閆宏斌. 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原因探討[J].齊魯護理雜志,2018, 7 (3): 456.
梁相莉. 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原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8, 6 (3): 181.
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原因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31): 142-143.
鄭艷麗. 臨床檢驗體液標本送檢不合格原因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 (26):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