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鵬記
【摘 要】目的:討論基層醫院病區醫院感染管理的有效辦法。病區是構成醫院的基本單元,是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基礎。方法:筆者實地檢查了本院20個科室病區的院內感染管理預防與控制工作。結果:基層醫院病區在感染管理的控制及預防方面存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管理不到位的問題,醫療安全隱患較多。結論:領導要重視醫院感染管理,加強醫護人員對病區感染管理的認識,提高素質,按規范操作,減少病區醫院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急性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病區是構成醫院的基本單位,是收治患者的基本單位和實施治療工作的主要場所,也是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基礎,更是醫院護理質量水平、醫院管理水平的體現。患者安全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首要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地及中國時有醫院感染重大事件發生,醫院感染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發生醫院感染不僅會對患者造成傷害,而且會造成重要醫療資源的浪費。《病區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是病區感染管理的依據,病區醫護人員需人人遵守。
1 健全醫院與各級科室感染管理組織
1.1 醫院有感染管理委員會,設醫院感染科,病區應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科主任為病區感染第一責任人,科主任與護士長全面負責病區醫院感染管理工作,隨時接受醫院感染科的督促檢查、監測、指導。
1.2 根據本病區病房的特點制定制度并落實。內容應具體、明確宜于操作。包括應遵守標準預防的原則及落實的具體措施,應遵循手衛生、消毒、滅菌、隔離工作的要求,應掌握并遵循醫院及本病區醫院感染相關制度及流程,應開展醫院感染監測、報告、預防與控制。
2 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
2.1 不僅對醫務人員,而且還要包括對保潔員、患者、陪護進行培訓,考核醫務人員及保潔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知識的掌握及執行情況。對患者、陪護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如手衛生、隔離等的宣傳及培訓。
3 各功能區域內的房間應布局合理,潔污區明顯。配備手衛生設施。多人病房床間距大于0.8米,床位不應超過6 張。
4 定期開展醫院感染監測、醫院感染暴發病歷監測、多重耐藥菌監測、侵入性操作相關感染監測,消毒因子、消毒效果、紫外線強度、手衛生、目標性微生物監測,同時強調要及時總結、分析和反饋,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疑似暴發病例,配合調查,認真落實感染控制措施。
5 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
5.1 標準預防。進行有可能接觸患者血液和體液的操作時,應該戴手套和口罩,脫去手套后應立即洗手或進行手衛生消毒,必要時穿戴隔離、護目鏡、防護鞋。
5.2 在操作過程中,保證光線充足。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應做好相應的防護。
5.3 使用后針頭不應該回套針帽,確需回套應單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輔助。不應該用手直接接觸污染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5.4 手衛生。配備手衛生設施,包括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設施、手消毒劑,位置應方便醫務人員、患者和陪護人員使用。應有醒目、正確的手衛生標識,包括洗手程序圖等。
5.5 檢查醫務人員手衛生正確性及依從性,發現問題及時改進。
6 清潔、消毒、滅菌與隔離
6.1 保持病區內通風良好,環境整潔、干燥、無衛生死角。
6.2 執行醫療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術規范。進入人體組織、無菌器官的器械要達到滅菌,接觸皮膚粘膜的器械應達到高水平消毒。各種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創操作的醫療器具應一次性使用,器械應一用一滅菌。一次性物品應一次性使用,由醫院統一采購妥善保管,正確使用。重復性使用的彎盤、治療碗等應清洗、消毒、滅菌。接觸完整皮膚如聽診器、血壓表袖帶等保持清潔,定期用消毒液清洗擦拭,污染時及時清潔消毒。
6.3 治療車上的物品應擺放有序,上層放置清潔與無菌物品,下層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療車上配手消毒劑,每天清潔消毒。污染時及時清潔消毒。
6.4 抽出的藥液和配置好的靜脈輸注用無菌液體,放置時間不應超過2h;啟封抽吸的各種溶媒,放置時間不應超過24h。
6.5 無菌棉球、紗布的滅菌包裝一經打開,使用時間不應超過24h,干罐儲存無菌持物鉗使用時間不應超過4h。
6.6 碘伏、復合碘消毒劑、季銨鹽類、氯已定類、碘酊、醇類皮膚消毒劑應注明開瓶日期或失效日期,開瓶后的有效期最長不超過7d;對于性能不穩定的消毒劑,如含氯消毒劑,配置后使用時間不應超過24h。濕化水、濕化瓶、呼吸機管路、呼吸機等的清潔、消毒與更換,應遵循有關標準執行。
6.7 一次性醫療器械應一次性使用。一次性物品應由醫院統一采購妥善保管,正確使用。使用前應檢查包裝的完好性,有無污損,并在有效期內使用;使用過程中有異常,應留樣報告;使用后應遵循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妥善處理。
6.8 物體表面(包括監護儀、設備儀器的表面)應每天濕式清潔,保持清潔、干燥。遇到污染時應及時清潔與消毒。擦拭物體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間和潔污區域之間應更換;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病房及區域之間應更換,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6.9 應根據疾病傳播途徑的不同,采取接觸隔離、飛沫隔離、空氣隔離等措施,標識應正確醒目。隔離患者應單間安置,條件有限時同種病原感染可安置一室;隔離患者的物品應專人專用,做到定期清潔與消毒;患者出院、轉院或死亡后應進行終末消毒。接觸隔離患者的工作人員應做好手衛生及穿戴相應的隔離防護用品。
6.10 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應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應根據臨床微生物標本監測結果,結合臨床癥狀體征,選用抗菌藥物。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實行分級管理,應掌握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用藥指征,由具有相應處方權的醫生開具。預防性使用應在術前30分鐘至2小時(剖宮產除外),品種選擇和使用療程合理。一類切口預防用藥使用時間不超過24小時。
7 VAP(呼吸機相關性肺炎)、CLABSI(出血感染)、CAUTI(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SSI(手術部位感染)等侵入性操作相關感染及MDRO(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應遵循有關標準的規定。
8 醫療廢物的管理
8.1應做好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的分類。
8.2標識明顯、正確,醫療廢物不應該超過包裝物或容器的3/4。應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閉包裝物或容器。交接登記應保存三年。
8.3隔離的(疑似)傳染病患者或隔離的非傳染病感染患者產生的醫療廢物應使用雙層包裝物包裝,并及時封口。
9 職業防護
強調標準預防、暴露的局部處理及暴露后的評估與追蹤,具體包括:
9.1 應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在工作中執行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
9.2 存在職業暴露風險者,如無免疫史并有相關疫苗可使用,宜接種相關疫苗。
9.3 發生職業暴露后,應及時進行局部處理,并按照要求和流程進行報告。職業暴露后應追蹤監測相關指標。
新頒布的《病區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讓病區感染管理做到有據可依。該標準是病區醫院感染管理最核心以及最基礎的要求,也是我們良心、底線、責任心、職業道德的體現。如果違反了該標準,那么醫療安全難以保障。病區醫院感染管理絕不僅僅是醫院感染管理科的職責,更是臨床每一位醫務人員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每一位醫務人員都要參與其中。因此,我們要培養醫務人員的底線意識,將上述各項預防感染的措施貫穿于日常診療護理操作中,保護病人,保護自己,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確保醫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