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李鑫
【摘 要】目的:探討慢病管理對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75例哮喘患者進行慢病管理,并對慢病管理前后的患者在治療依從性、生命質量、ACT評分進行測評。結果:患者教育后ACT評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者治療前后FEV1值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慢病管理能提高患者規范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哮喘的發病、改善肺功能。使患者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建立健康的自我管理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患者的慢病管理效果。
【關鍵詞】哮喘;慢病管理;患者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系統常見的疾病,但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哮喘患者缺乏對疾病的基本認識。患者對疾病自我管理的認識與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差距很大。因此,有效的干預及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對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顯得尤為重要[1]。我院呼吸科自2015年就啟動醫護聯合門診的形式,建立哮喘門診對支氣管哮喘的患者進行慢病管理,取得較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哮喘門診診治的75名哮喘患者。患者男30例,女45例。年齡年齡在20-82歲,平均年齡(54±0.4)歲。
1.2 方法
由醫護人員對患者共同進行評估,制定個體化方案。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治療干預、患者干預、正確使用吸入裝置。根據疾病的特點制定出一套流程,采用評估-方案-實施-評價這種形式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診療。首先醫護對患者共同評估,內容包括收集患者一般資料,進行ACT評分表,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吸入劑使用的情況、是否接受支氣管哮喘的健康教育等。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每輪固定20-30位患者小課堂形式,使每位患者都能夠將有關哮喘的知識消化吸收。講解內容主要為成人哮喘的治療與控制、成人哮喘的自我管理、如何有效控制哮喘等。通過每一堂課后的問卷,掌握患者對課內知識的掌握情況,使醫護人員與患者面對面交流,聽取患者的疑惑,從哮喘發病機制、藥物的機制、藥物使用的細節等方面、及健康教育方面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指導,從而提高患者在復診的依從性,在吸入劑正確使用和嚴格遵從藥物的劑量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達到了對慢病進行有效管理的目的。
2 效果評價與結果
2.1 評價方法
對哮喘門診患者連續復診三個月進行評價,根據患者每次復診時的癥狀、肺功能檢查、ACT評分表、峰流速測定、及患者哮喘日記、吸入劑的使用細節等情況進行了解。
2.2 統計學方法
所得結果的統計采用SPSS20.0進行。計量資料中正態分布資料采用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和組內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哮喘門診入選并填寫《哮喘病人健康教育登記表》的患者75例;連續復診三個月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在20-82歲,平均年齡(54.25±0.4)歲;疾病類型支氣管哮喘。哮喘門診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復診ACT評分表、FEV1值見表。
3 結論
支氣管哮喘屬于慢性病,有些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療。由于門診時間短,患者對自己的疾病知識掌握不夠認識不足,缺乏疾病防治意識,導致患者不能很好對自己疾病進行自我管理,進而就醫的依從性差,使病情逐漸加重[2]。在半年的隨診中只有47%的患者能連續堅持3個月以上的隨診。患者未復診的原因通過電話了解有對疾病認知不足、自我感覺癥狀好轉不需要用藥、對含有激素藥物的恐懼等。而堅持復診的患者在ACT評分及FEV1值治療前后有統計學差異。充分說明通過慢病管理能提高患者規范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哮喘的發病、改善肺功能。使患者對疾病有了正確的認識,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所以集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教育為一體的控制體系[3]。提高患者的慢病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李蕙,屠艷梅,王秋池. 醫護聯合門診對心內科患者進行慢病管理的研究.護理與康復,2015,14(7):673-674.
肖純玥,李敏,董建玲等. 以護理為主導的慢病管理對痛風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急救醫學,2016,36(11):286-287
王瑤,潘旭東,王翎. 國外老年COPD慢病管理的現狀及啟示.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