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自信心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關鍵作用。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每一位體育教師所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自信心;體育課堂;小學生
一、 自信心對學生整體發展的重要性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有句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心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正處于所謂的客觀化時期,是獲得社會自我的時期,是培養自信心的重要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正是通過各種方式的自信心培養,才對自己有了自信,力爭上進,擁有了“天天向上”的健康心態,最終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和成功。心理學家曾經對千名兒童進行追蹤研究,30年后對其中的30%高成就者與20%無大成就者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明顯差異在于自信心。也就是說自信心越強,成功的概率越大;反之,自信心越弱,失敗次數越多。這一研究也告訴我們,少年擁有了自信就等于向日后的成功邁進了一步。
二、
體育課堂中影響學生自信心形成的因素
體育課堂的特點是頻繁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課堂中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其次體育課堂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體育運動技能和體育健康知識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老師、教學媒介、教學手段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
(一) 學生自我評價
一個人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受自我評價的影響。自我評價主要受自我認識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學生自我認識形成的主要時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自我評價逐漸趨于穩定。小學生缺乏對自己理性和客觀的認識,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小學生對成敗結果的歸因模式是影響自信心和行為傾向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家馬爾茲認為絕大多數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據過去的經驗成功與失敗屈辱與榮耀特別是童年時的經驗而不自覺地形成的。
(二) 學生互鼓性評價
體育課堂是師生交流、生生合作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中除了自我的評價外,同學之間的認可和鼓勵影響學生自信心的養成?,F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有父母和長輩的疼愛,在生活和學習中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學,合作意識淡薄。體育課堂就是人際交往的過程,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和競爭,個體通過借助于同伴間的評價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影響自我的認知形成,最終影響自信心的培養。
(三) 教師鼓勵性評價
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越高,學生的自信度越高;反之,教師對學生期望值低,可信度較低,則學生的自信度較低。體育課堂中,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要積極認可學生的表現,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氛圍中,讓學生學得開心,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教師要采用多元標準評價學生的表現,因為對不同能力的學生給予積極評價能使學生從多方面體驗成功,促進小學生積極進取,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最終在學習其他方面取得進步。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對那些舉手發言的孩子給予口頭表揚,而對于那些不敢表達自己觀點的孩子給予懇切的鼓勵,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鼓勵除了及時還得持之以恒。
(四) 課堂目標的實施性
一般而言成功的經驗能提高和增強自信,而失敗的結果會使自信削弱或喪失,不斷的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固的自信。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同時教師要照顧到多數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都能在體育課上實現自我,正確評價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手段要靈活多變。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組織開展各種活動,設法讓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獲得成功體驗。
三、 體育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信心的策略
(一) 教學目標的可行性
教學目標是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過高,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目標過低,沒有達到教學效果。教師在體育課堂中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設置不同的水平要求,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 教學形式的趣味性
體育課堂中采用多種形式的體育游戲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育游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目的,是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相結合,附有濃厚的娛樂色彩和鮮明教育意義的活動。創新性體育游戲能充分發展學生的認知功能,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智力等都有積極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目標的達成度較高,自我的認可度高,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
(三) 教師的認可性
教師是體育課堂的組織者,在體育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認可度促進了學生自信心的養成。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表現,將學生的努力看在眼里,通過多方位積極評價,讓學生體會多方面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多種方式鼓勵學生,包括口頭表揚、贊許的眼光和微笑、物質的獎勵、手勢等。這樣即可以增強教師和學生間的關系,又激勵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活動的積極性。同時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思維方式,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
(四) 教師的引導性
小學生的身心還不健全,考慮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還不全面,自我表達能力較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表達自我,逐步讓學生思維更敏捷,細路更清晰。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免有很多過失,不當的處理方式對學生的身心影響較大。如何合理處理好學生的過失?首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發現的眼光,注意觀察學生的閃光點,先鼓勵學生后指出不足。其次指出學生存在的過失,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過失。學生將課堂中取得的成功歸因于自身內部,體驗成功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自身的自信心。
小學體育課堂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40分鐘,為學生創造積極樂觀的學習環境。同時加強同各學科教師和家長的交流溝通,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為他們未來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艷珍.論小學生的自信心及其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2008(6):24(3).
[2]劉先華.小學生自信心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4):8.
[3]李秋莉.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J].教育教學論壇,2012(15).
作者簡介:
于家生,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淀山湖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