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詩教”沿襲千年。在詩歌傳承中,朗讀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初中是學生學習詩歌的“黃金時期”,教師若能指導朗讀技巧,引導朗讀情感,創新朗讀形式,讓學生感受詩歌之美,培養讀詩興趣,定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進而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鑒賞能力,最終將詩歌這一文化瑰寶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朗讀;技巧;情感;評價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自古以來,詩歌學習便與朗讀密不可分。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快速記住詩歌,而且可使學生更易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情感。長期堅持詩歌朗讀,學生可以提高語感,也可感受詩歌本身的音韻與聲律之美,進而培養對詩歌的閱讀興趣。韓愈談及自己讀書方法時說道:“口詠其言,心為其意”,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中也說道:“要使寫在紙上的死的語言靈活,必須朗讀—揣摩—再朗讀—再揣摩”。古今學者都十分注重朗讀,時下的熱門節目《朗讀者》《見字如面》也試圖喚起國人朗讀的熱情。
初中生記憶力好,可塑性強,對傳統文化有較強的好奇心,若能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讓學生感受朗讀之美,培養朗讀興趣與習慣,那么對其詩歌學習甚至以后的人生都有很大幫助。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朗讀的應用卻不盡如人意。首先是部分老師對朗讀不夠重視,仍以傳統的“字詞—大意—情感—手法”分析為主要授課形式,課堂活力不足,與時下的“少教多學”理論相違背;其次,許多老師對朗讀的應用只停留于淺層次,形式上只是“聽錄音—齊讀”,目的只注重字音和停頓,未能將朗讀貫穿于詩歌教學的各個環節,學生無法通過讀詩理解內容,體會情感;還有,受個人水平限制,對朗讀技巧指導不夠。下面,將結合自己多年的詩歌教學經驗及近期的調查研究,談談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有效利用朗讀這一教學形式,提升學生的詩歌學習效果。
一、 點播技巧,注重示范
傳統的“齊讀法”只幫助學生簡單把握字音和節奏,無法將朗讀上升到美讀階段,那么如何讓學生將詩歌讀出韻味、美感呢?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對比、揣摩中體會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第一,讓學生在預習階段自查字音,劃分節奏;第二,上課時先讓學生齊讀,然后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在聆聽中找出自己在節奏、技巧上的問題,初步感受朗讀之美;第三,教師示范朗讀后,給學生留出3分鐘時間思考和揣摩讀法,鼓勵學生提出朗讀疑問;第四,教師要針對難點和核心詞句,體現情感的詞句,作出具體的技巧指導,如停頓長短、語勢輕重、語調長短、音調高低、輕重音等。
相比錄音,教師帶有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的示范朗讀更真實生動,更有親切感和感染力。出彩的朗讀可以提升課堂魅力,增強老師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因此,示范朗讀是十分必要的。據說特級教師程翔老師只需將課文內容朗讀一遍學生就基本理解了,當然我們也許沒有那樣的朗誦功底,很多時候必須借助錄音,但通過學習,練好幾篇詩歌的朗讀,然后適時展示出來,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二、 引發想象,讀出情感
詩歌的情感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當學生能將詩歌讀出一定韻味時,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詩人心情,與詩人產生共鳴,進而讀出詩歌的情感。
通常,教師習慣以知人論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這是非常實用的。還可在此基礎上采用“創設情景法”,引發學生想象,通過相關圖片、音樂和視頻的引入,創設情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當時所處之地,所遇之事,所見之景等,更直接地體會詩人的心情。學生在此基礎上再次朗讀,可更容易把握詩人情感,無論是朗讀還是理解都會有所進步。如,講授《觀滄海》時,展示詩人站在碣石望海的圖片,《三國演義》中曹操征烏桓得勝的短片,看完后,學生很容易便理解了詩人胸懷天下的豪情壯志,朗讀也更加慷慨激昂了。
也可采用“移情入景法”,讓學生尋找與詩人情感的共鳴。詩人筆下之景、事,即是其平生所見所聞,其實很多在今天仍屬尋常。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歷,想象自己面對此景,或遭遇此事,將有何感受,在聯想中尋找與詩人的共鳴,這樣學生會更好地把握詩歌情感。如:講《錢塘湖春行》時,先讓學生談自己的春游經歷和感受,引導學生思考:“面對萬物復蘇,草長鶯飛,垂柳依依的春景,你的心情怎樣?”學生很快便體會到詩人的那種喜悅之感,再次朗讀時便帶著輕快愉悅的心情,語調也更歡快,這樣既讀出了詩人情感,也讀出了詩歌之美。只有深入理解情感的朗讀,才能真正領悟到一首詩該如何去讀,因為詩歌朗讀的語調,語速,重音等都是受情感影響的。
三、 創新朗讀形式,注重評價
在學生把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情感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熟讀成誦呢?這就需要在朗讀形式上進行創新,通過分組朗讀、自由朗讀、個人表演等多種朗讀形式穿插組合活躍課堂氣氛,在朗讀中可加入比賽環節,還可比誰背得快,記得準,讓學生在游戲與競爭中迅速記住詩歌內容,提高朗讀水平,培養朗讀習慣。
學生朗讀完,教師要注重“教學評價”和“評價建議”,既要給學生帶鼓勵性的口頭評價,又要對學生存在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自評,反思自己朗讀的問題;互評,發現對方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評價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對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也是極有幫助的。
葉圣陶說:“朗讀應該像演員念臺詞,擁有充沛的感情,激昂的地方還他個激昂,委婉的地方還他個委婉”。在國人對朗讀不夠重視,朗讀水平亟待提高的今天,語文教師有必要,也有義務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提高朗讀水平。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改變,更需要恒心,所謂“圣賢之能多,農馬之知專”,希望教師能堅持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有朝一日,讓朗朗書聲響徹華夏大地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韓愈.韓昌黎文章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梁國榮.有效朗讀,點亮語文課堂[J].陜西教育,2018(4):47.
[3]劉亞軍.論早讀有效性策略[J].陜西教育,2017(12):38.
作者簡介:
周侃勇,陜西省商洛市,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楊斜鎮麻池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