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偉,王菲,畢湘利,蔡蔚,周俊龍
數字孿生在地鐵環控系統中的應用
楊國偉1,王菲2,畢湘利1,蔡蔚1,周俊龍1
(1.上海軌道交通十三號線發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00;2.同濟大學,上海 20000)
針對地鐵環控和能耗的目標,論述了地鐵車站的數字孿生系統實施的重點和關鍵問題。探討了地鐵車站三維模型的構建方法,虛實映射的硬件設計和預測性分析,包括環境質量監測、熱舒適性研究、能耗預測等。指出了數字孿生在地鐵環控中的顯著優勢,借助三維動態可視化提供有價值的分析功能,集成種類龐雜的監測信息,減小了預測性維護的難度,為傳統地鐵運維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思路和可行的技術手段。
數字孿生;環控系統;地鐵運維;能耗管理
數字孿生[1]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2]。數字孿生的模型概念包括三大要素,即物理世界、虛擬空間以及兩者的交互接口。其目標在于精準映射現實空間的物理信息,呈現給管理者進行相關決策。
對于地鐵這樣規模龐大且人流密集的重大設施,監測、控制其環境質量,滿足乘客的舒適度體驗,又能在緊急情況下保證乘客的人身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傳統地鐵環境控制系統采用自動化管理與控制系統,面對獲取的大量運行狀態監測數據,難以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
將數字孿生技術與地鐵環控系統相結合,具有以下優勢:①三維可視化。數字孿生打破了通過平面圖紙整合建筑信息的傳統模式,通過3D建模技術映射物理現實世界的建筑模型。能夠逼真還原地鐵車站的建筑結構、管道系統、通風空調系統、電梯系統、安全警報系統等,同時涵蓋所有的幾何、材料和狀態信息。②全生命周期[3]。數字孿生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維階段的信息集成,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貫穿地鐵車站全生命周期。改善了傳統模式中設計、建造階段的信息與運維階段的信息分別儲存的弊端,減少了維護成本。③預測性分析。數字孿生技術的引入為預測性決策和分析提供了基礎。利用傳感器監測大功率或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的關鍵數據;可借助深度學習算法,分析監控采集的乘客行為圖像;根據通風空調系統的配置和傳感器采集的數據等,分析車站熱舒適度,同時預測能耗。
本文提出了一種針對上海某地鐵車站的數字孿生系統構建的方案。該系統首先針對地鐵車站這一物理對象,以及針對安防、環控等需求來分析物理對象特征,建立三維虛擬模型,并融合設計建造階段、運維階段產生的所有信息,借助傳感器、設備運行歷史等數據構建物理實體和虛擬空間的交互關系,最終為用戶提供各類服務應用。該系統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模塊。
2.1.1 三維建模
需要針對地鐵車站該物理實體作一一映射,包括建筑結構如墻、天花板、樓板、風機盤管、水管管道等構件,并根據最終服務應用的目標分析其他物理實體的特征,即地鐵屏蔽門、電梯、燈光照明、進出口閘機、消防栓、火災報警器等設施。三維虛擬模型的建立是實現數字孿生系統的基石,無論是信息融合還是預測分析都必須基于虛擬模型。
2.1.2 運維信息
將設計施工階段、運維階段產生的所有信息集成至孿生系統中,比如用戶信息、設備信息、采購信息、保修信息和財務信息等。實現模型和信息的一體化,簡化業務流程和解決方案,為高效運維提供可能。
2.1.3 虛實交互
利用傳感器采集實時數據,并根據各個設備的歷史運行數據等,完成物理世界與虛擬空間的虛實交互,如圖1所示。利用Zigbee、Wi-Fi、以太網、現場總線等通訊手段,可將環境傳感器和室內定位系統等傳感器動態獲取的實時數據,結合照明系統、監控系統、暖通系統等系統的運行歷史數據和當前狀態,存儲入服務器中,為虛擬空間的構建提供必要前提。在虛擬空間中,以三維虛擬模型為基礎,利用CFD流體力學計算和深度學習等方法,獲得相應的環控策略、人體舒適度預測和能耗預測方案。
2.1.4 預測分析
讀取服務器中的相關數據,獲取CFD分析中需要的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根據地鐵車站的三維模型,計算獲得溫度場、流速場、空氣組分等的三維分布并可視化。在此基礎上,可以計算不同平面以及各邊界表面的熱舒適度,保證地鐵環境的熱舒適性。同時能對不同的通風、制冷加熱方案做能耗分析,選擇合理方案控制能源消耗,節約運維成本。

圖1 地鐵車站數字孿生系統的虛實交互設計
由于地鐵車站的客流量大、環境因素復雜,如何保證乘客在乘坐地鐵時的舒適與健康,又能控制通風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等的能耗,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方案主要關注空氣質量、熱舒適性以及能耗控制三個方面。
2.2.1 空氣質量
地鐵車站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二氧化碳和顆粒物[4]兩方面。乘客堆積在密閉空間中,夾帶了灰塵、皮屑等顆粒物,同時呼出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空間的窒悶和污染。針對本方案設計一體式環境傳感器,監測地鐵車站內的溫度、濕度、風速、PM2.5~PM10的值、二氧化碳濃度等。該一體式環境傳感器集成了溫濕度、風速、PM2.5、二氧化碳傳感器等多種類的環境傳感器,將其數據傳入MCU單元中處理后輸出。各個環境傳感器通過Zigbee協議組網,數據匯總至某一出口節點,再通過網線傳輸至路由最終到主控設備。在數字孿生平臺中可視化環境傳感器采集的數據,監測其是否超標,并對此做通風等調節,將其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保證乘客的健康和舒適。
2.2.2 熱舒適性
利用溫濕度、風速傳感器在線獲取實時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包括壁面溫度、進風口溫度、進風口風速、當前空氣溫度、當前風速等,傳入CFD軟件中實時解算,獲得三維溫度場、流速場,并根據平均預測投票數PMV指標[5]進行熱舒適性評估,如圖2所示。
PMV指標是國際公認的較客觀的熱舒適性評判指標[6],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平均輻射溫度、人體做功功率、衣物熱阻六大影響因素。其中,人體做功功率可以根據乘客活動模式來設定,一般設為0;衣物熱阻可以根據季節氣候來設定,冬季取0.9clo,夏季取0.5clo,1clo=0.155 m2·K/W;其他因素需要通過傳感器測量以及CFD分析獲取。
PMV指標的計算公式[7]如下:
PMV=(0.303×-0.036M+0.028)×{--3.05×0.001×[5 733-6.99×(-)-]}-0.42×[(-)-58.15]-1.72×10-5×(5 867-)-0.001 4××(34-)-3.96×10-8×cl×{[(cl+273)4-(r+273)4]-cl×c×(cl-a)} (1)
式(1)中:為新陳代謝率;為人體做功率;為水蒸氣分壓力;cl為著衣體表面與裸體表面之比;c為衣服與空氣之間的表面換熱系數;a為周圍的空氣溫度。
cl=35.7-0.028(-)-cl×{1.96×10-8×cl×[(cl+273)4-(r+273)4]-cl×c×(cl-a)} (2)
式(2)中:cl為衣服外表面溫度;cl為衣服熱阻;r為平均輻射溫度。
c=Max[2.38(cl-a)0.25,12.1a0.5]

利用CFD流體力學分析引擎分析車站內的溫度場、流速場,首先要考慮圍護結構輻射,墻、柱子等的熱容、傳熱系數等,可以簡化為第一類邊界條件或第二類邊界條件[8],即壁面溫度或者熱流值。其次要考慮列車、設備、人員的發熱情況,可以簡化為發熱功率或熱流值,同時要考慮通風設備,設置送風口的風速、溫度,以及回風口的回風比例等因素。將三維模型、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傳入熱分析引擎中解算,最后可以得到流速軌跡線、截面的溫度云圖、截面的PMV云圖。檢測現有的通風散熱方案是否能滿足人體舒適度指標。
2.2.3 能耗控制
綜合考慮車站參數、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氣象參數,分析開式系統、閉式系統、屏蔽門系統等不同的通風方案的能源消耗。輸入車站參數包括所處地區的時區段、海拔高度、水質情況以及當地經緯度;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包括維護結構密度、導熱性、厚度等;氣象參數包括地下土壤的溫度、日平均溫度、室外干濕球溫度、相對濕度等。
模擬夏季、冬季、過渡季節不同氣候下的通風方案,分析空氣處理機、排風機、制冷機、水泵以及冷卻塔各時間段運行能耗情況,比較后獲得最佳方案。

圖2 熱舒適性分析示意圖
數字孿生目前缺少系統的理論研究和成熟的應用體系,在地鐵環控系統中的應用也比較匱乏。本文對基于數字孿生的地鐵車站環控系統進行設計與規劃,基本能夠實現地鐵空氣質量、舒適度分析和能耗預測的服務功能,為地鐵環控提供了可行的技術路線,提高了運維質量,降低了成本。
[1]MICHAEL G.Origins of the digital twin concept[R/OL].[2016-08-30].https://www.researchgate.net/ publication/307509727_Origins_of_the_Digital_Twin_Concept.
[2]于勇,范勝廷,彭關偉,等.數字孿生模型在產品構型管理中應用探討[J].航空制造技術,2017(7):41-45.
[3]莊存波,劉檢華,熊輝,等.產品數字孿生體的內涵、體系結構及其發展趨勢[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7,23(4):753-768.
[4]韓宗偉,王嘉,邵曉亮,等.城市典型地下空間的空氣污染特征及其凈化對策[J].暖通空調,2009,39(11):21-30.
[5]TOFTUM J,FANGER P O.Upper limits for air humidity to prevent warm respiratory discomfort[J]. Energy & Buildings,1998,28(1):15-23.
[6]FANGER P O.Thermal Comfort[M].Florida: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2.
[7]劉慶,徐繼寧.基于改進粒子群算法的室內熱舒適度優化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7,30(2):67,70.
[8]王龍,呂潔,孫厚永.健身房空調末端的冬季熱舒適性研究[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19,38(3):65-68,84.
V268.7;U231.6
A
10.15913/j.cnki.kjycx.2019.14.013
2095-6835(2019)14-0033-03
楊國偉(1973—),男,江蘇大豐人,博士,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巖土工程、軌道交通。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