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君
摘要:教師在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法指導下,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手段把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優化重組,同時把兩者巧妙地切入到各學科課程教學過程中,使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的內容模塊、知識結構、共享資源、進展過程有效體現出來,彰顯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運用的優點,從而達到推進學生變換學習形式、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完成。教師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核心是運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行課程教學設計的能力。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構建現代課程創新、蓬勃、長久發展教育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課程整合;能力把控;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J5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177-02
一、前言
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是突破高職教育當下教學資源廣泛性,教材信息化,學生學習自主性以及環境虛擬性等的重要因素。培養高素質的實踐性人才,實現高職教育現代化飛速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信息化教育核心思想。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師在課程整合和信息技術方面應以多方位、多視角和多層面的優化策略來實施。對于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
本文主要從把控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以及教學實施能力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兩方面為切入點進行探討。把握信息化教育脈絡,推進高職學校教學方式走向現代化,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操效果,達到信息化背景下創新與素質教育的共同實現,從而把有限的教育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的運用發揮極致的效果,做到互融互通,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二、把控信息化教學的設計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能力是把控現代信息手段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其一,教師運用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這需要他們依據課程體系建設和學生學習方式發展的實際需求,發現信息技術的長處和不足,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合理地設計課程理念、結構與內容。其二,教學過程的自主性。通過信息技術與現代教學方式,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收集與獲取自身所需要的資料,并依據課程設置目標、課程課堂學習原則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比較,相對自如的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成為教學環節中的主角,這樣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可以自主的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從而獲取到更多的知識,通過這兩點實現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相互一致、科學性和創新的有效發展。教師信息化數學設計能力的運用和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有必然聯系,例如:課程內容的豐富性,課堂設置的藝術性,課程之間的創意關聯性以及多角度、多思維的信息互動。好的信息化教學過程設計需要信息性與內容性的完美契合,嚴謹性與藝術性的合理搭配。這樣才能打造出有效的信息化課程。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教師個人,從學角度生出發,構建“助推”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意識,圍繞怎樣增強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學習”的“為人”、“為知”、“為新”三個核心來創建各科課程。教師總覽全局,學生創新、自主個性學習,基于這樣一個目的為學生構建創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學習平臺體系。把學生的個性培養放在首位、使得學生在平衡、和諧的環境中通過多種學習渠道達到認知和為之,實現“為人”、“為知”、“為新”三方面的創新統一。另一方面,學生個人,幫助學生建立創造性自我學習的思想,讓他們清楚,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大學生更應該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與能力。在信息化教學資源中匯集了大量的優秀動態視頻學習資源和靜態文字資源以及PPT資源,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時間,隨時通過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學習內容。當然,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學習的興趣以及能力,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學生對信息化學習的興趣與能力。
第一,前端分析。具體包括既定的專業教學目標,這是基點。同時需要具有整體把控教學目標的能力以及對學習者進行有效分析的能力,這貫穿于教學過程的整過環節。同時教師需對課程學習內容做仔細推敲,透徹琢磨,多元分析,趣味性的轉換成信息化學習資源,這樣才能通過信息化手段構建有效、多元的教學體系。當然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使其達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從分融合發展,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為各層次水平不一,思維模式不同以及認知能力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個性化的學習氛圍,創設獨特化的學習信息,給學生提供多種自選學習的途徑,塑造學生個性而獨特的發展方向。
第二,問題設計。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解決問題,而學習本身就是解決實際遇到問題的過程。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設計問題無非就是把學習任務明確的提出來,(包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以及達到什么目的)??梢允且粋€問題、例子、項目或觀點,它們都是復雜問題),問題設計是整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設計為學生的學習設置了明確的方向和任務。教師在課程問題設計這一個環節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教學的內容,用各類問題促進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三,學習場景布局設計。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實際學習中通過多媒體創設接近實際的情境學習環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回顧原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的知識、習慣及表象,從而幫助學生在有關知識與經驗中“擴充”或“內化”學到的新知識。那么,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這個環節時,要考慮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具備的逼真性、多功能,多維度的優點,構建出與課程學習內容相關的仿真的學習場景,帶動學生在這種場景中輕松愉悅的學習,實現積極的學習情景構建。
三、有效實施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實施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是教學效果的體現。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實施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能力對教師也有了新要求。教師不僅需要有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傳播和拓展的能力,而且需要了解信息時代,信息的同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打破地域界限。事實上,我們已經被信息化包圍,它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變化,并且推動學生在信息化背景下主動的的自主學習。通過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就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并相互討論,在這種積極的互動討論中,無形中學到了知識,學習積極性也增強了,促成教學過程的交互性。教學資源的共享和豐富性;其次,學生通過信息技術運用學習,不僅僅可以觀看到授課教師以及本校教師相關的教學資源,同時也可以看到其他院校教師的共享資源。學習的內容一下就豐富起來了,學生通過對比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資源。學生之間也可以把認為優秀的資源分享給身邊的同學,他們也可以和全國各地學生交流互動,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首要目的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時時刻刻想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的內容,學會融會貫通,創新思維方式,讓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技能。學校通過信息技術運用的實施,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資源的作用,共享示范高職院校甚至全世界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集中精力投入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搭建,并運營和充分運用起來,爭當信息化、網絡化、遠程化辦學的最大受益者和參與者,突出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辦學條件的共享,達到保障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于解決高職教育的當下困境,帶動高職教育的現代化,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