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茜
摘要:民族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在民族舞教學中,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民族舞蹈教學過程缺乏創新性,民族舞蹈的傳承和發揚受到了制約。本文對民族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創新民族舞教學的新思路和改進教學模式的兩點建議。
關鍵詞:民族舞;傳承和發揚;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6434;J722.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57-01
一、民族舞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民族舞教學處于整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從教育資源配置和教育事業對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視程度看,民族舞蹈教學是整個教育事業的薄弱之處,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和學校領導對民族舞帶來的美育功能認識不足,對其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上不到位,一味的重視學生的學業水平,忽視和限制了學生對于藝術的渴望。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改進學校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教育部為考察學校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落實情況,展開調查研究,全面梳理整理,進行系統總結,形成《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并由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國家的這一些舉措無不在述說著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舞蹈教學也應該慢慢走向教學舞臺中央。
2.民族舞蹈課堂設計和開展問題。目前,大部分學校的民族舞蹈課堂內容的設計不合理,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偏專業化,教授的舞蹈元素缺乏創新化,導致學生的學習民族舞蹈的積極性不高,達不到培養學生美育素養的教學目標。在民族教學的開展中,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啟發式教學,依然采取的是“一堂講,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缺乏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校在進行美育培養時,要將藝術課程的位置把握好,利用民族舞蹈的小知識豐富課堂內容,并將各學科有機融合。例如在語文課上,學生在學習課文《安塞》腰鼓時,教師通過給學生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提高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興趣,為民族舞蹈課堂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創新民族舞教學的新思路
1.創新民族舞蹈藝術課程體系。民族舞蹈種類繁多,加之學生對民族舞蹈的了解不足,因此,在民族舞蹈課程的初期教學中,學生難免會一頭霧水,極大的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學校之前有開設或者根本沒有開設民族舞蹈藝術課程都應該推到重來,重新規劃、設計民族舞蹈課程教學課程。從轉變民族舞蹈的地位開始,學校可以將其設置成專業必修課,使學生了解到學校對其的重視程度;在內容方面多采用漸進型、復合型的課程,根據學生對民族舞蹈的理解和感興趣程度,以講解民族舞蹈理論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和藝術素養,循序漸進,并在課堂的最后,使學生能夠跳一小段標準甚至具有美感的民族舞蹈。
2.創新教學方法,加強生活內涵滲透。學校民族舞蹈教師應該對民族舞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要求,應該采取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新教學手段。民族舞蹈的形成過程從另一方面記錄著歷史的進程,當學生對于民族舞蹈的興趣較低,教師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以介紹民族舞蹈的形成歷史開始,詳細的講解民族舞蹈的每個動作表達的含義,各民族的一些習俗和文化。教師可以從帶領學生感受民族舞蹈的精神內涵,表達的生活情感的方面入手,讓學生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并能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民族舞教學模式的創新舉措
1.將民族舞與現代舞結合,繼承與發揚民族舞精髓。民族舞雖然源于百姓的生活,但距離它的形成已經過去較長時間,對于現在的生活,一些舞蹈動作表達的情感可能不夠充分。因此,教師如果能在技巧追求中挖掘到民族舞蹈中的現代元素,無疑將民族舞蹈教學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現代舞蹈中通過舞者動作的快慢、輕重變化來突出感情,將民族舞中的典型動作加上現代舞的感情表達形式,讓舞蹈表現力更強、內容更加豐富,也為民族舞蹈賦予新的生機和活力,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將他們對舞蹈的理解添加到民族舞中去,培養學生對民族舞蹈、對藝術的創造力。
2.改革學校舞蹈教學模式,保持民族舞的地域性。民族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形式多樣,從動作到音樂具有地域風情,當提起維吾爾族舞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舞者伴隨著節奏舞動著脖子。因此,教師在民族舞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將民族特點和典型動作考慮進去,采用不同的手段使學生將民族特色與民族舞蹈結合,進而使學生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較好的把握其中的內涵。
四、結語
總之,民族舞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民族舞蹈教師要秉著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通過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在提高學生美育素養的同時,讓優秀文化能得以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