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崔紅志

崔紅志:貴州“組組通”成果實踐探索對全國尤其是同類地區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作者供圖)
貴州“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不僅改善了農民的出行條件,也為鄉村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實踐探索對全國尤其是同類地區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打通農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是政府的職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公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解決了行政村村級主干道的通暢及路面硬化問題,實現了“村村通”,但一些自然村之間的公路尚未實現通暢和硬化。村民小組之間的公路具有積極的外部效應,不僅解決了農民出行問題,而且能夠有力地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貴州省“組組通”項目提供了有力的例證。
欠發達地區也可以打通農村公路“最后一公里”。貴州省屬于欠發達地區,并且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農民居住較分散,與其他省份相比,修建農村公路的難度更大。但在這些不利條件下,貴州省的農村公路建設卻成就斐然。2015年,貴州啟動“農村公路三年大會戰”;2017年成為西部首個實現“村村通瀝青(水泥)路”的省份,并同期實現“村村通客運”。接著,貴州省又實施了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聚力打通農村公路建設的“最后一公里”。貴州省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的成就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與改善農民出行條件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如果各級領導能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而制定社會經濟政策,經濟欠發達地區同樣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打通農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短板。
政策和制度創新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欠發達地區如何在諸多不利條件下打通農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關鍵是進行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創新。從貴州省“組組通”項目的順利實施看,其創新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建立多元化資金保障機制。貴州省建立了省、市、縣三級籌資責任分擔機制,各級政府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優先安排“組組通”項目資金。尤其是按照“省級統籌、分級承貸、分年籌集”的方式,探索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投融資新模式。
二是構建監督問責“一張網”。貴州省交通部門與各級紀檢監察部門聯動,將通組硬化路項目納入全省民生工程,率先將通組硬化路建設規模、中標情況、工程進展、資金使用、質量驗收等信息與“貴州省扶貧民生領域監督系統”共享,構建“數據鐵籠”,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監督留痕、責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鏈條。
三是建立村民廣泛參與機制。貴州省各地在“組組通”項目實施前,就項目情況、路線選擇、占地補償政策等重要問題,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項目所涉及的村寨民主推選村民群眾代表作為監督員,對施工質量進行監督。在項目驗收環節,也吸收農民代表參與。
四是建立道路維護的長效機制。我國很多地方在農村公路建設中的一個教訓是:路修通了,但缺乏有效的維護辦法,從而嚴重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壽命。貴州省在實施“組組通”項目中,堅持建設與養護并重的原則,制定了每公里1500元的運營管護補助標準,并明確由市、縣兩級政府財政承擔,納入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