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恒
“好香啊!”5 月27 日下午5 點半,走進余太湖家時,他的“大女兒”楊術正在廚房忙著炒小龍蝦,一旁的余太湖邊打下手邊扭頭告訴記者:“大姑娘今天當大廚,要做一頓‘謝恩宴’。”
時間回到5 年前,來自金沙縣的楊術考取了貴陽中醫學院,但由于父親早逝,姊妹幾個全靠母親一人拉扯長大,辦完助學貸款后,書本費和生活費便沒了著落。余太湖了解情況后,向多名公益人士發出求助信息,很快籌到了一筆救助款。同時,考慮到楊術獨自在貴陽求學,“一個外地姑娘總要有個親戚照顧才行”,余太湖毅然收養了這個女兒,楊術也一直稱呼余太湖為“爸爸”。
“沒有大家的幫助,我不可能順利完成學業。”楊術說,余爸爸一家人,不僅在上學期間資助自己,還在生活上也給了很多關心幫助,“在余爸爸家就像在自己家一樣”。因此,楊術決定親自做一頓飯感謝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就有了這頓“謝恩宴”。
隨著一道道家常菜上桌,余太湖拉著楊術一一介紹:“這是顧德智老師,你也見過的;這是專門從江蘇趕回來的卓金飛老師……”“各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謝謝你們這些年來對我的幫助。我工作以后也會像你們一樣,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楊術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激。

余太湖一家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默默奉獻愛心,用點滴行動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圖為余太湖(左三)與愛心志愿者在貴州眾恒助學中心合影。
楊術只是余太湖幫扶對象之一。近年來,余太湖收養寒門學子,為貧困學生尋找資助人,已累計資助學生500余名。同時,作為貴陽市的“名人”,身為出租車司機的余太湖還有著“討書的哥”稱號——每拉一個乘客,他都會“討書”捐贈給山區孩子。2012年以來,他用出租車搭載愛心,募集了12萬余冊書籍、10萬余件文體用品,共建立61 個鄉村圖書室。
在他的帶動下,家人也在幫忙“討書”,遇到合適的對象都會不自覺地多問一句,“請問家里有沒有不用的課外書可以送人”。“以前覺得這個出力不討好,有一次跟著他去村里送書,看到孩子們看書非常認真,才覺得做這事兒是很值得的。”余太湖的妻子秦洪英說。
“做公益偶爾一兩次可能并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余叔就是我見到過最能堅持的人。”與余太湖相熟的愛心志愿者滕偉說。從事媒體行業的愛心志愿者饒宏宇也表示,余太湖就像吸鐵石一樣,吸引大伙兒與他共同從事公益事業。
在余太湖的愛心和堅持感染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公益助學團隊——貴州眾恒助學中心(原“愛心公益團隊”)中,目前團隊已經有400 余名成員。
7 年來,余太湖一家的“討書行動”從未間斷過,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這些書走出了不一樣的人生。他們熱心社會公益事業,默默奉獻愛心,用點滴行動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只要我們的每一點行動,能給孩子們帶去一絲改變,就足夠了。”余太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