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邱勝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楊
交通、購物、就醫、旅游、安全……在貴陽,大數據無處不在,惠及民生,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70 歲的貴陽市白云區鋁興社區市民陳明偉(化名)患有輕微阿爾茨海默癥,一天上午,老人外出散步,卻沒有像往常一樣按時回家,這可急壞了陳明偉一家。鋁興社區通過對老人佩戴的智慧手環進行定位,最終在附近的塔山公園找到了人。
白云區鋁興社區創新推進大數據融入社會治理,使用“和美”智慧手環,對轄區內老、少、殘、困和重點人群進行試點運用,幫助他們解決了許多難題,陳明偉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大數據,貴陽這座城市增加了溫暖的民生底色:“智慧社區”讓市民更安全、“智慧公交”讓百姓出行更方便、“智慧養老”讓老年生活更舒適、“智慧法院”讓法律審判更公平……
交通、購物、就醫、旅游、安全……在貴陽,大數據無處不在,惠及民生,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5 月中旬,在貴陽市云巖區水東社區服務中心,醫師曾祥昱通過貴州騰邁智醫大數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愛達醫生助手為病人進行診斷。
在社區醫院,記者看到病人坐診時,輸入發燒、咳嗽等癥狀,系統就會自動提示支氣管炎、急性扁桃體炎等相應疾病作為醫生參考,以便診斷。
“不容易出現誤診。”曾祥昱說,應用此系統,能彌補基層醫生經驗不足的短板,以提升醫療質量,降低誤診率。
這是貴陽以智慧醫療服務民生的成果,不僅如此,在智慧醫療云平臺上,只要通過手機就能輕松掛號、付費、獲知診療結果,大大縮短市民就診時間。
“越來越方便了,現在很多事都是靠數據‘跑腿’,足不出戶、掌上無憂。”在貴陽,不少市民點贊大數據帶來的便捷。
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進入千家萬戶,查詢、辦理等一些事項如果集中到辦事大廳,難免添堵。貴州交管部門充分利用大數據,將大約30 項交通管理業務放在“貴州交警”APP 上,為車主省下不少時間。
不止在“健康醫療”“智能交通”方面,“政務平臺”“智慧旅游”“天網工程”等大數據應用成果也為貴陽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許多便捷與保障。
“我的印象中,到政府單位辦事,有跑不完的部門蓋不完的章,沒想到這次辦事這么簡便。”南明區鮮花小廚店長熊江暉說道。
就在去年,南明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上門檢查時,向熊江暉推薦了“3 個20 萬”微企扶持的方法。
得知優惠政策后,熊江暉進入南明區政務服務平臺全程網上辦理,申請通過后,很快獲得了第一筆5 萬元的扶持款。
智慧平臺的搭建,著力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把辦事流程標準化、簡潔化、數據化,減少群眾來回奔波的次數和時間,真正實現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
“通過大數據分析,找準民生服務的難點、痛點、堵點,使服務供需雙方對接精準,最終讓老百姓享受‘一站式’快捷服務。”貴州省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副局長景亞萍說。
“貴陽市百花山路口‘黑車’占道,高峰期在菜市場調頭,請有關部門整治一下。”
“居民您好,社區已和交警部門對接,將會長期在百花山開展整治行動。”
“請問4 歲小孩辦醫保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居民您好,帶上戶口本首頁、戶主頁、本人頁,到社區服務中心辦理。”
打開貴陽市金獅社區微信公眾平臺群眾留言板,一條條滾動出現的群眾留言和社區回復出現在眼前。
作為轄區居民,年過花甲的王萍尤其關注這個平臺,還多出一個愛好——專盯“臟亂差”拍照,拍完就通過留言板反饋給社區,并時不時在平臺和現場“檢驗成果”。

“智慧醫療”已經成為貴陽市民就醫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為中國電信貴州公司自主開發的5G急救工作平臺。
“以前跑一趟社區反映問題至少要20 分鐘,往往懶得去。現在直接在留言板反映問題,馬上就有專人回復并及時解決。”王萍說。
一個小平臺,提高了效率,也拉近了社區與群眾的距離。便民服務載體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只是貴陽運用大數據服務便民的一個例子。
在貴陽,“菜籃子工程全景價格監管平臺”“智慧教育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掌上公交”“智慧氣象”“智慧養老”等一批大數據運用不斷涌現,正為市民開啟“數智”生活。
“大數據+菜籃子”,群眾樂購“惠民菜”。
5 月27 日上午10 點,家住鹽務街的朱阿姨來到貴陽市云巖區云惠萬家惠民生鮮超市,按照“慣例”,她先在超市入口的LED 滾動屏幕前,查看今天各類菜品的市場價格。
“超市比以前的農貿市場先進多了,不僅品種多、環境好,還實惠。”朱阿姨指著LED 滾動屏幕說,屏幕上價格一目了然。
“應用‘大數據+’理念,有效整合所有技術資源與手段,形成一套自動化、智能化、服務能力強的現代化應用系統,多維度提升‘民生三感’。”貴陽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吳宏春說。
每天早上九點,南明區社區矯正中心工作人員晏玖海準時登錄南明區大數據社區矯正管理平臺,開始一天的工作。
他首先查看平臺上的“越界”記錄,了解是否有社區服刑人員不在南明區,如果有,就立刻聯系對方,并及時進行處理。
“一些社區服刑人員會人機分離,以此逃避我們的監管,對此,我們的另一項工作就是進行視頻電話抽查,了解他們的活動范圍。”晏玖海一邊介紹,一邊撥通了服刑人員的視頻電話。
“以前,我們是‘以人管人’,工作人員每天的工作量大得驚人。現在,我們中心5 個人,就可以實現對271名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管。”劉磊說,大數據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真正實現了從“以人管人”到“數據管人”的轉變,確保了社區平安。
今年3 月,全國最大“智慧社區”在花果園成功上線。
住在“智慧社區”是什么體驗?“‘智慧社區’讓我們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人性化。”家住花果園C區的蔡女士表示。
在花果園一期1 棟二單元,業主陳女士走到大門前,人臉識別門禁大屏上出現了她的實時畫面,“滴”,屏幕閃了一下綠燈,門開了,整個過程就一兩秒。
智慧門禁刷臉開門,安全又舒心;智慧停車“無感支付”,一秒抬桿,暢通無阻;智慧掃碼下單購物,優惠便捷……大數據讓市民生活更加安全便捷。
“雪亮工程”監控全覆蓋、 “萬物互聯”提高打防效能、智慧消防預警保平安……以信息化“撬動”社會治理,貴陽市從數據匯聚共享到群策群力、共建平安,城市基層治理模式正在發生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