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悅
融合是大數據發展的最大特征和價值所在,大數據應用為農業提供了無限可能。智慧農業是農村產業革命向縱深發展的前進方向,是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也是貴州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重要支撐。
2019 年,伴隨著農村產業革命的不斷向前推進,“大數據+農業”的創新實踐也在貴州省各地積極推進。
修文縣探索“大數據+獼猴桃”全產業鏈發展,以大數據系統布局種植、農旅、深加工、銷售、金融等6 個板塊,覆蓋384 個獼猴桃果園,占全縣掛果面積的60%;水城縣米籮鎮潤永恒獼猴桃基地,通過氣象信息采集系統、智能澆灌系統以及蟲情測報系統等科技手段,人工成本降低36.5%;羅甸縣加快推進“互聯網+農產品”電子商務,使火龍果遠銷全國。
實踐證明,強化大數據在農業上的應用,有助于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擴大生產規模、增加農業產業鏈價值、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綠色發展,是實現貴州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路徑。
“公司展出了馬來西亞南洋數谷大數據智慧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生態系統平臺兩大項目,并向中國同行拋出‘橄欖枝’。”在今年數博會上,馬來西亞砂拉越州BigDex 大數據公司創始人黃光雄說。
這是馬來西亞第二次組團參加數博會,展示“大數據+農業”等方面的發展成果。“目前,中國具有世界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和高技術人才、良好的科技環境及市場前景,我們需要中國經驗。”黃光雄說,今年4 月,馬來西亞砂拉越州通過了當地的數據開放法案,準備建設南洋數谷大數據智慧農業產業園。目前該產業園已經進入全面招商引資和產業園設計階段,希望借助數博會平臺尋求合作機遇,與中國相關公司探討合作,共謀發展。
吸引黃光雄的,正是貴州智慧農業成熟的技術以及廣泛的應用。
在距離貴陽不遠的修文縣扎佐鎮獼猴桃科技園區內,修文縣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周驥寧正站在修文農業科技體驗館的大屏幕前,向前來參觀的客人展示大數據在修文縣獼猴桃產業發展中運用的最新成果。“從這里可以查看修文獼猴桃標準園區的實時監控信息,包括果園中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光照、降水量、積溫和病蟲害情況……”
在電信的支持下,修文建起了國內屈指可數的縣域VPN 系統。利用專門設在果園里的小型氣象站、監控攝像頭,采集空氣和土壤中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數據,觀察果園的病蟲害情況,從而建立病蟲害發生的預報預測模型和災害性天氣的預警系統。
系統詳細記錄果園的種植品種、樹齡、樹勢。通過前端數據采集,分析數據后對每個果園下達農事活動實施計劃,在農事關鍵點,根據果園情況個性化下達施肥、用藥等計劃,并制定和執行國內國際同標的投入品目錄,規定時間、用量用法,由農技服務機構組織實施,實施完成經監管部門審核后進入系統。
“什么時候施肥、用藥,用什么肥料、什么藥、用量多少,以及什么時候采摘,糖分達到多少等都有詳細的數據,讓數據告訴種植者什么時間該做什么,從而實現獼猴桃種植的智慧化管理。”周驥寧說。
目前,修文獼猴桃大數據標準化管理系統已覆蓋全縣10 個鄉鎮313 個果園,面積5 萬余畝280 余萬株。修文70%的獼猴桃掛果果園,實現了科學化、數據化管理。
“通過大數據管理,標準化的種植,節省了時間、物力、財力等成本,有效管控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還降低了獼猴桃大面積種植風險。”修文縣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董瑜說。
6 月,走進水城縣米籮鎮潤永恒獼猴桃基地,大大小小的獼猴桃果樹布滿山間,長勢十分喜人,但記者被安裝在路旁類似由照明燈和太陽板組成的高科技設施所吸引。

水城縣米籮鎮運用大數據統計分析手段,服務農業。圖為村民正在摘收獼猴桃。(李濤 / 攝)
“這是我們的氣象信息采集系統,可采集空氣溫濕度、總輻射、雨量、風速、風向等數據。旁邊的蟲情測報系統,能夠通過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對獼猴桃病蟲害進行遠程實時查看與診斷,提供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分析和管理。”中國通信服務貴州六盤水分公司總經理王家貴說起他的“寶貝”,話匣子便一下子打開了。
在王家貴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基地的“核心區域”——監控中心。監控中心工作人員楊明明通過屏幕監視著獼猴桃基地的情況:“視頻監控系統覆蓋了全部的產業基地,實現了農產品防盜、專家遠程診斷、圖片視頻信息采集等功能,降低了人力成本,方便管理。”
通過“智慧農業云”平臺,可實現獼猴桃基地的實景、物聯監控,統計分析等。“如果當天的土壤濕度達不到獼猴桃的生長要求,系統就會自動開啟噴水裝置,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需要人為查看、灌溉。”楊明明說。
如今,潤永恒物聯網項目以“生產管理可自動、質量安全可追溯”為目標,運用大數據統計分析手段服務特色農業,全面提升獼猴桃基地的現代化管理水平,達到節本增效、生產綠色優質獼猴桃的目的。
目前,米籮鎮潤永恒獼猴桃基地看護、澆水、施肥等人工費從每年398.2 萬元下降到145.4 萬元,人工成本節約36.5%。
同時,對獼猴桃缺水缺肥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可以適時科學施肥和智能澆灌,農產品產出及品質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預計可在原有基礎上增效20%以上。
今年4 月,羅甸縣榮獲了“2018年度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縣”榮譽稱號;火龍果大數據深度研發應用項目獲得“2018 年度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創新項目”獎。
近年來,羅甸縣立足“互聯網+現代農業”,充分運用大數據作為基礎設施能力來優化供給側資源配置。攜手北京金禾天成科技有限公司對火龍果種植進行產業化轉型升級,借助金禾天成多年的農業信息化行業服務經驗、農業技術與農業大數據研究團隊在種植基地的研究實踐,提升基地火龍果種植的科技應用與生產標準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建成農村電商網點130 個,網上農產品銷售達到400 萬元以上。
2018 年羅甸縣火龍果種植面積達3.25 萬畝,投產面積1.5 萬畝,實現產量1.8 萬余噸,產值1.8 億余元。其中,利用互聯網銷售的火龍果達3986 噸,占羅甸縣火龍果產量的22%,走出了一條“互聯網+銷售”的多元化市場開拓道路。
羅甸縣先后建成了邊陽電子商務運營中心、“互聯網+”農特產品體驗館、“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特產品配送中心、80 個“貴農網”村級電商綜合服務站、50 個“互聯網+”精準扶貧電商服務站等,并加強與美城網、那家網、京東、天貓等省內外電商平臺的合作,與縣外銷售企業、市場簽訂農特產品銷售協議。同時,積極拓展外銷市場、組織參加省內外展示展銷會,加強產品宣傳推介,努力暢通縣域農特產品“黔貨出山”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