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韋倩
凱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了黨建、產業、就業、幫扶、培訓、服務“六個全覆蓋”和小區內部有組織、周邊有園區、就近有學校、就近有醫院、樓下有商場、門口有公交、門口有公園“出門七有”,搬遷群眾真正實現了“一步住進新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
易地扶貧搬遷是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挪窮窩、改窮貌、拔窮根”的重要手段。
自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以來,凱里市按照“六個堅持”“五個體系”要求,制定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社會保障制度,扎實做好“后半篇文章”,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目前,凱里已建成上馬石、清江、冶煉廠、東出口、白午5 個集中安置點,已安置7057 戶31124人。安置區實現了黨建、產業、就業、幫扶、培訓、服務“六個全覆蓋”和小區內部有組織、周邊有園區、就近有學校、就近有醫院、樓下有商場、門口有公交、門口有公園“出門七有”。
凱里地處云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的山麓地段,素有“苗侗明珠”的美譽,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但是,在連綿的群山中,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同胞生活在環境惡劣、資源匱乏的地帶。
為了改善這部分群眾的生活條件,凱里在主城區內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以城鎮化集中安置和跨行政區域安置的方式使群眾脫離窮窩。
“你不知道我拿到新房鑰匙的那天有多高興,現在住的房子太漂亮了!”來自大風洞鎮輝報村的張仁德對于能搬到清江移民小區很開心。
和張仁德有著同樣心情的還有上馬石安置小區的王太鳳,以前,他們一家5 口人擠在搖搖欲墜的木房子里,王太鳳說:“黨和國家的政策是真的好啊,我們才有機會住上這么好的房子?!?/p>
王太鳳的新家有90 平方米,三室一廳的布局,家里沙發、電視、冰箱等家具都有,一家人過上了全新的生活。
在上馬石安置小區,白窗、黃墻,統一外觀風格的安置房整齊排列,錯落有致、整潔美觀,并且每一棟樓房都有一個名字,是根據搬遷群眾的地域來取的,比如臺江樓、劍河樓、凱棠樓等。
“搬遷群眾之前大都是生活在農村,我們將同一個地方的群眾安置在同一棟樓,讓大家可以互相串門,盡量地保留他們以前的生活習慣?!眲P里市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張榮說。
考慮到少數民族喜愛文藝活動,凱里在安置區修建活動廣場,小區的群眾不僅可以在廣場上自由活動,居委會還不定期地組織文藝表演,豐富大家的精神生活。
同時,凱里還在安置小區建立起黨工委、社區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等方便群眾生活。安置點里的圖書館、健身房、四點半課堂、婦女活動中心、心理咨詢室、老年人日常間照料中心也免費為群眾開放。
初見楊美,她正伏在縫紉機前耐心地指導姐妹們制作衣服,干練的穿著、溫和的笑容,使記者印象深刻。
楊美是凱里市上馬石安置小區扶貧車間的負責人,之前,她和丈夫一直在上海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家,漂泊的日子無奈又辛酸。
2016 年12 月,楊美跟隨老家群眾從凱棠鎮凱哨村搬遷至上馬石安置小區。
正巧這時,凱里市扶貧辦在小區內組織免費培訓,專門請來老師教大家服裝制作,楊美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培訓學習結束后,在凱里市扶貧辦的鼓勵和幫助下,2018 年5 月,楊美開了屬于自己的服裝制作車間。短短一年的時間,楊美的工作車間生產了將近3000 套服裝,產值接近30 萬元。
“車間還在發展中,不過前景還是很不錯的?!睏蠲栏嬖V記者,凱里市扶貧辦不僅在場地、技術和資金方面對自己給予支持,更是為公司拉來了不少訂單。
現在,上馬石安置小區扶貧車間擁有固定員工20 多人。
張安梅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管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又能有一筆收入,我感到很滿足”。張安梅家住在上馬石安置小區旁海樓9 棟1 單元,來到扶貧車間工作已有5 個月,每個月有2000 多元的收入。
為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凱里按照“搬遷一戶、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幫扶工作,確保搬遷戶“穩得住、能就業、可致富”。
首先,針對搬遷戶開展苗繡、銀飾、竹編、電工、烹飪、挖掘機、家政服務等培訓,提升就業水平,保證搬遷戶中未就業有培訓愿望的貧困勞動力培訓全覆蓋。然后,實施“一點一企業”和“一戶一就業”工程,建立“內引外聯”機制,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對接機制,扎實推進勞務輸出,多渠道多層次組織就業,確保搬遷群眾“有工作”。
目前,5 個集中安置點已經實現培訓全覆蓋,共完成各類技能培訓192 期8670 人次,培訓后就業率為82.6%;5 個集中安置點戶均就業率達100%,勞動力就業率達91%,實現1戶1 人以上就業。
5 月23 日,陽光明媚。凱里市開懷街道上馬石移民安置小區第十三幼兒園的操場上,幾十個孩子身著橘色的校服,每人手里都拿著一個皮球,跟著音樂節奏歡快地拍球。
“這是我們每天都要進行的體育活動,”園長潘麗萍向記者介紹道,“除了學習基礎課程之外,我們還很重視孩子們體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p>

凱里市上馬石移民安置小區內凱里第十三幼兒園的孩子們在練習拍球。
記者看到,幼兒園里有舞蹈區、刺繡區、繪畫區等,民族氛圍濃厚,在這里,孩子們可以學習竹竿舞、蠟染、刺繡等技能。
第十三幼兒園是凱里的第一所易地扶貧公辦幼兒園,專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就近入園所建,占地面積1570 平方米,目前在園人數325 人,易地扶貧搬遷戶幼兒有226 人。
“之所以把幼兒園打造成為具有民族風情的樣子,是因為我們搬遷的群眾大部分都是苗族,我們想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像家一樣溫馨的學習活動場所,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备眻@長張黔說。
楊玲是第十三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7:40,媽媽準時將她送到幼兒園。
“我喜歡來幼兒園,老師教我們做手工、唱歌、跳舞、畫畫,非常有趣。”之前從來沒有上過幼兒園,2017 年從老家凱棠鄉凱棠村搬遷到上馬石安置小區后,楊玲才有這樣的機會。
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子女的教育問題,凱里投資24540 萬元建設安置點學校,建筑面積85365 平方米,全面解決移民搬遷群眾子女入學難問題。目前,已建成幼兒園6 所、小學5 所、初中1 所,可提供學位共9200 個。
此外,凱里全面梳理安置群眾教育需求,本著“搬遷一個、接受一個、安置一個”和就近入學(園)原則,根據所需解決的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入學名單,按照“一生一方案”安排入學,確保已搬遷戶子女有書可讀、有??蛇M。
截至2019 年3 月,已搬遷入住,來自凱里市各鎮和州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4806 名適齡學生,其中幼兒園適齡孩子1239 名,小學適齡學生2328 名,初中適齡學生1239 名,均已安排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