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一凡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作者 /周國平 余秋雨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起源:萬物大歷史》
作者 /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孫岳 譯
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團

《近代中國人物論》
作者 / 陳旭麓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窗邊的小豆豆》
作者 / [日]黑柳徹子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由俞榮根主編、孔學堂書局出版的“禮法傳統與現代法治”叢書第一輯于2018年出版。叢書以“禮法”為主線,縱橫展開,層層剝筍,以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的寫法,在“重新認識中華法系”方面貢獻了獨到的見解。
叢書引人注目的新見,首先體現在“禮法”概念的提出。叢書的《禮法之維:中華法系的法統流變》分冊專辟一章為“禮法”正名,論證“禮法”之名并非臆說新造的“發見”,而是以古人語述古人事的“發明”,正式提出更為圓融的“禮法論”。
其次體現在“禮法”體系的構建。叢書不僅在《禮法之維:中華法系的法統流變》中將“禮法體系”分為禮典、律典、習慣法三個子系統,并且各分冊的設計也頗具新意。各冊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禮法之維:中華法系的法統流變》是叢書總綱,著重于駁正百多年前日本學者提出的中國古代法屬于“律令體制”之說,以及基于“律令說”而衍生出來的種種誤解、誤讀和誤判,提出“禮法論”,論證“律令”是“禮法體制”下的“律令”,并提綱挈領梳理出數千年的禮法史;第二類,《先王之法:禮法學的道統傳承》《奉天承運:禮法傳統中的統治合法性自證》分別從道統、政統兩方面,介紹了禮法思想的構成和變遷,合而觀之,堪比一部具體而微的《中國禮法思想史》;第三類,《光宗耀祖:禮法傳統中的繼承制度》《合二姓之好:禮法傳統中的婚姻制度》《禮失野求:禮法的民間樣態與傳承》及第二輯即將推出的各分冊,分門別類論述“禮法”的具體制度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法制史教科書中最為關注的律令、獄訟,在全書中僅占一冊;而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最薄弱甚至匱乏的民事法律,則占大頭。這樣挑戰常識的安排,彰顯出叢書的體大思精、獨具只眼。
叢書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各分冊并不完全拘束于主編的意志,而呈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活潑氣象。首先,分冊作者老中青三代皆有,而以青年學者為主,生氣勃勃。其次,分冊作者大都各擅勝場。因此,叢書定位雖然是“通俗、可讀”,但正如“總序”所言,“牢牢把握學術性是叢書立足之本”。如果吹毛求疵,則叢書各冊風格差異較大,有的分冊更偏通俗,有的接近學術專著之體。但這恰從側面說明了各分冊作者具有相當的創作自由,得以各展所長、放手寫作,窮究禮法之深蘊。
(作者系法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原文: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謂“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
原典: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
原文:“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這既為青年施展才華、競展風采提供了廣闊舞臺,也對青年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原典:夕陽不駐東流急,榮名貴在當年立。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
——[唐]權德輿《放歌行》
來源: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背后
由田漢與聶耳作詞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最初問世是作為電通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其誕生與我們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為了避免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1935年4月15日,聶耳帶著未完成的《義勇軍進行曲》樂譜離開上海。4月下旬,歌曲在東京定稿,并郵寄給了電通公司。
田漢曾這樣評價他的搭檔聶耳:“聶耳的作曲之所以如此迅速受到人民的歡迎,首先是他有飽滿的政治熱情,他不是為作曲而作曲,他是自己真正站在痛苦人民的中間,喊出了他們的憤怒和要求。”這既是對聶耳的評價,也是對《義勇軍進行曲》的最好詮釋。


以目錄展示核心 增強閱讀吸引力
《維護本性本善——〈三字經〉的教育智慧》以“維護本性本善”為中心,從“教育智慧”角度系統詮釋了《三字經》的教育思想。為充分展示核心內容,增強閱讀吸引力,編輯過程中,我建議書稿作者在目錄上作調整,將主題相對集中的段落提煉出小標題作為統領,在詮釋時作為段落間的緩沖,并提出參考意見,得到作者肯定。比如提煉出“人需要教育嗎、人能教好嗎、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怎樣糾正偏失的方向”等,以提問形式體現對教育本質的追問過程。如此,便將《三字經》的教育智慧系統地詮釋出來,以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語言提煉為目錄,從而展示其核心教育理念:教育的本義是長善救失,對象是人,基點是人性,宗旨是維護人的本性本善,基本原則是道義至上,主要方法是專精嚴謹,理想結果是讓受教育者成為孝子賢孫和圣賢君子。
(作者丁羽:孔學堂書局編輯)

魯迅嚼辣椒驅寒閱讀
魯迅先生從小酷愛讀書,學習刻苦。少年時,魯迅先生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個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為后人樹立了勤耕苦讀、著書立說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