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藝術類首次出現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視覺傳達是以視覺媒介為載體,利用視覺符號表現并傳達信息的設計,它起源于平面設計專業,平面專業的教學體系多圍繞傳統媒體,開設典型課程包括:圖案設計、印刷設計、廣告招貼設計、書籍裝幀、報刊雜志設計、包裝設計等,傳統的設計內容多依托于紙質媒介,與印刷息息相關,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的誕生,設計領域進一步拓寬,信息傳達的媒介和表現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視覺傳達設計便應運而生。
視覺傳達設計在國外建立較早,20世紀初,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對我國現代視覺藝術設計的誕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影響至今。其教學模式采用“雙軌制”、“雙元制”,“雙軌制”是將設計藝術和技術結合,使設計產品具有實用性和美觀性,從人才培養模式看,是課堂與生產的融合;“雙元制”即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是現代“校企合作”理論的雛形。在信息化的今天,高校藝術類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大多是基于“雙軌制”和“雙元制”的理論基礎, 而不同的專業,又根據其自身的特點、社會需求,逐漸演變出具有專業特色、時代特色、地方特色的培養模式,本文以民辦本科院校的實際培養情況為出發點,以長春光華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實際情況為落腳點,分析視覺傳達專業應用型才培養模式中的現狀、問題和及解決方案。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普遍開設于藝術類和非藝術類大學,近幾年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形勢良好,發展非常迅速,視覺傳達專業就業方向也輻射較廣,無論是傳統的平面設計還是互聯網時代的界面設計都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從傳統廣告企業到現代電子商務企業都要涉及到這一專業。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嶄露頭角,以往需要用人力美工去解決的基礎技術問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高效便捷地處理,例如阿里巴巴研發的人工智能“鹿班”,在雙十一當天輸出4億張海報,它讓那些需要設計卻承擔不了設計費用的初創企業,尤其是電商這個領域的中小品牌,獲得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視覺呈現入口,也對基礎設計工作者的存在價值提出了挑戰。視覺設計師是否會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失業”,被人工智能“替代”,這成為了近兩年被設計師們反復被熱議的問題,這與視覺設計傳達專業培養人才的內容、模式,甚至專業的存亡發展都息息相關,是藝術設計教育者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作為應用型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中開設了大量實踐性課程,其中包括軟件的實踐應用、項目設計的實踐應用,以長春光華學院為例,視覺傳達設計中涉及到軟件學習的專業課程多達5門,涉及項目實踐的課程幾乎覆蓋了80%以上的課程,其中包括課內項目實踐和企業實地考查,而專業理論類課程僅有2門,重實踐輕理論,這在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可否認,作為應用型專業,課程如此設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種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是否是人才,仍需要畫個問號。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技術應用和實踐培養出來的是應用型人才還是應用型非人才,不僅需要時代和市場來檢驗,更需要去深究設計人才的內涵,現實的問題是:設計本身是一場商業行為,設計本質是一種服務。馬云在俄羅斯國際的創新發展論壇會議演講中提到:“在上個世紀,人們像機器一樣工作,而在未來,在今天,我們要讓機器像人一樣工作。但最終,機器就應該是機器,人還是人。機器肯定要比人類聰明了這是沒辦法的了,你沒法和機器比的,就好像你沒法和汽車比誰跑的快,機器肯定會更聰明,如果我們繼續教孩子如何去背,如何做速算,他們以后肯定沒工作,因此我們該怎么教育孩子,應該換一種方式去教育。”技術是科技進步能夠解決的問題,而設計的營養來源于歷史、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眼界及閱歷的不同,往往決定一個設計師的創意層次與素材土壤,理論的學習是歷史文化積累的過程,眼界和閱歷的增長需要走出去,去看、去體驗、去思考。而我們的課程缺少這樣的環節,很多課堂上的實踐是以解決軟件技術學習為目的的,還有企業考查中企業的選擇(如印刷廠、中小規模的廣告公司),有一種越來越趨近于工業化生產實踐的趨勢,無可厚非,軟件技術學習和生產實踐是教學的環節的重要因素,但是,缺少了藝術本身的情感體驗的環節,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創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

?
視覺設計的風格變化莫測,而萬變不離其宗,各種形式的設計風格皆為表象,背后承載的是歷史和文化,中外設計史、設計心理學、藝術概論等課程不會立竿見影產生可視化的作品,但其貫穿設計師的全部設計生命,這些理論課程解答了藝術和審美的來龍去脈,觀歷史而知來路,觀歷史更見前路,站在一定理論高度才能具有創新的可能,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看得更遠。設計是解決商業問題的核心是對用戶情感化的引導,而對心理學的探究,可以使設計師本身更具有同理心,更善于處理設計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好解決設計師和用戶之間的關系,學好設計理論知識,才能有的放矢的思考,才能有創新的可能,對于學生在校期間的設計思維發展和未來職業生涯都有深遠的意義。
藝術設計的創新能力并不取決于技術的熟練程度,而是來源于個體的體驗,包含了生活、社會、學習等方面,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到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創新的基礎是擁抱改變,課程之內,改革課程形式和內容,與專業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與此種類型的社會需求接軌,才能提升學生設計理念,達到創新的目的;課程之外,通過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豐富生活和社會體驗,并不拘泥于本專業的知識體系,文學、體育、音樂等知識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學科不斷融合的今天,跨界、融合會帶來全新的創新方法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