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魏金鳳
為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北京市于2015年在七八年級開展“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為了解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課程資源、課程管理六個方面對學校實施該課程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學生和教師對課程目標的了解程度不高,課程目標的實現難度大;二是雖然學生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三是教學方法單一,實驗制作是該課程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四是還沒有出臺過程性評價的具體操作細則;五是課程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利用率和使用率較低;六是課程管理目前較為混亂。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進行了認真思考,并采取了相應的舉措,進行調整與修正。
一是合理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活動。雖然北京數字學校的網絡平臺上有上百個項目可供學生選擇,但學校還是要做好校外學習資源的推薦與選課指導工作,讓師生能夠合理利用課程資源。例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任課教師對提供的近百門課程進行初步篩選,選出20-30門有針對性的課程,供學生參考選擇;然后,將學生所選的課程進行統一整理,如果選擇人數較多,可以邀請資源單位進校進行集中教學;安排好學生的選課時間,盡量讓學生留出“被取消”課程的替換時間,以防陷入被動;對家長和學生進行安全說明,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加大對任課教師的培養和培訓。由于該活動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相關知識,所以對任課教師的培養、培訓需要更加專業化。目前,學校這些學科的教師流動有些頻繁,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培養。對此,我們實行“一對一”單線全交接授權和“終身負責”制,即只要在教學過程中新任教師出現問題,上一任教師需要無條件提供幫助。
三是明確課程目標,細化教學目標。目前,學校針對此活動僅有一套教材和課程標準,還沒有教師參考用書等教輔資料。今后,我們要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制定細化的、適合本校的教學目標,并整合不同學科的內容。目前,學校在遵循課標的基礎上,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以發明創新為特色,延伸、拓寬科學類課程(物理、化學、生物等)的內容,有步驟、有規劃地培養對實驗制作、科學探究和發明創造有興趣的學生,以此提高其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例如,陸續開展了征集發明創新技巧與創新大賽案例、搜集文獻資料及發明查新方法、薄荷膏制作、水火箭制作等活動。同時,積極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創新類競賽,如創客、科技比賽等。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