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鴻志
基于學校提出的“堅持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相統一的教育觀”,以及學校“人格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學生需求,并根據“潞河——養正系列”校本課程開發方案(試行)的具體要求,學校從建校初就開發了“我和小麥一起成長”親子活動課程。本課程的開發基于社會需要和學生個人發展需求:從社會層面,努力構建勤儉節約的社會氛圍;從學生個體發展層面,使學生從了解小麥入手,了解植物的生長規律,使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珍惜糧食。
為了更好地實施“我和小麥一起成長”活動課程,學校成立了活動課程實施小組,采用專人負責、團隊合作、家校聯動、親子互動、過程監控的課程管理方法。學期初,確定課程負責人,組建課程實施團隊,開始課程啟動程序,使團隊成員充分認識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并根據小麥成長的時令節點,及時安排、指導相應的觀察活動。活動主要采用親子活動觀察與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活動中,我們下發了精心設計的《小麥觀察記錄手冊》,根據小麥自然生長規律的三個階段(苗期階段、中期階段、后期階段),組織開展觀察活動;組織學生定期到麥田觀察、討論、記錄小麥的生長過程,開展交流描述、分享體會等活動,展示觀察成果。
本課程的實施采用分散觀察和集中觀察相結合、個人觀察和團隊觀察相結合的方式,活動中以記錄《我和小麥一起成長》觀察手冊為載體,以電子照片和手繪記錄為輔助手段,觀察記錄小麥的成長過程。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觀察想法和收獲,如王彥杰的《麥田食物鏈體會》和吳宗頤的《麥田瓢蟲觀察記》。家長在陪伴中見證孩子的成長,引導孩子進行有效的科學觀察,并給予恰當的道德教育,讓小麥生命成長的規律和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產生“共振”。在小麥收獲的季節,開展親子分享會,即在每屆課程結束時,結合學校科技節,開展班級和校級的“我和小麥一起成長”觀察體會分享會,回顧并展示孩子和家長近一年的觀察過程,交流在本課程參與過程中的收獲,分享親子觀察的故事,感悟生命成長的規律,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我們還通過演唱改編的小麥歌曲、古詩朗誦等形式,讓學生懂得尊重勞動、節約糧食的道理;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素材,創編《我和小麥一起成長》科普生活劇,滲透科普教育、道德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年來,“我和小麥一起成長”親子觀察體驗活動在實踐中逐步成熟。在2017年的北京市優質課程建設評選中獲得二等獎,在2018年的北京市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科技實踐活動一等獎,吳宗頤同學的《麥田瓢蟲觀察研究》獲得北京市金鵬科技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