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沂蒙精神是山東黨政軍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共同鑄就的偉大革命精神,突出表現為山東人民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踴躍參軍支前的奉獻精神,本質是山東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擁護、支持和追隨。從政黨認同的視角考察,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分別構成了沂蒙精神形成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思想基礎和感情基礎。
[關鍵詞]沂蒙精神;政黨認同;利益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
[作者簡介]孟慶銀(1971-),男,漢族,中共平邑縣委黨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黨的建設、黨的基本理論。
[中圖分類號] D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7-0021-03
政黨認同是美國選舉研究領域的一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坎貝爾于1960年在《美國的選民》一書中提出,指心理上對某一政黨的歸屬感或忠誠感。在西方,政黨認同研究可以幫助政黨準確研判民眾的認同程度,適時調整政策主張,以贏得民眾的支持和擁護。沂蒙精神是山東黨政軍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共同鑄就的偉大革命精神,突出表現為山東人民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踴躍參軍支前的奉獻,本質是山東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可、擁護、支持和追隨。政黨認同理論將大眾行為與政黨行為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評價,為考察中國共產黨在沂蒙精神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
群眾對政黨的利益認同,是群眾對政黨滿足個人利益、維護公共利益程度的認可和贊同,它建立在政黨實際作為基礎之上。在影響政黨認同諸多因素中,利益因素最具根本性,是政黨認同的起點。革命戰爭時期,戰爭頻繁激烈,環境錯綜復雜,生活異常艱苦。山東黨組織克服重重困難,盡最大限度地維護山東民眾的根本利益,努力推行有益于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政策。
經濟上,以土地問題為核心發展民生。減租減息,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為團結各階級一致抗日所實行的土地政策。1940年8月7日,山東頒布了《戰時施政綱領》,要求各民主政府斟酌情形立即實行減租減息。1942年5月4日,山東分局發布《關于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定》和兩個補充指示,開始落實減租減息政策。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提出消滅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1946年9月1日,華東局發出《關于徹底實行土地改革的指示》。10月25日,山東省政府根據該指示精神制定了《山東省土地改革暫行條例》。到1949年上半年,除極少數新區外,山東解放區基本結束了土改工作。
政治上,實施民主政治。1940年8月7日,山東根據地頒布《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賦予廣大人民群眾各項公民權利,規定一切贊成抗戰、贊成民主者,不分黨派、性別、信仰、種族、資產、文化程度,都能參加民主政治,實行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等四權;村以上各級政權一律民選;成立各級參議會等民意機關;整飭司法,保障人民一切抗日之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武裝之完全自由。①1940年11月11日,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通過了《人權保障條例》,以法令的形式保障群眾的人身安全,規定在不違害抗戰之范圍內,人民享有身體與抗日武裝的自由,居住與遷徙的自由,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信仰宗教與政治活動的自由。②
文化上,發展文化事業。教育方面,山東根據地大力興辦教育,創辦了大批的小學、中學、師范學校,選取與抗戰密切相關的教育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努力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宣傳方面,成立了聊城孩子劇團、姊妹劇團等文藝團體,以文藝演出形式開展宣傳活動。新聞出版方面,創辦了《大眾日報》《魯南時報》等報紙和《海濤》《山東文藝》等期刊,翻印出版馬列主義著作和哲學、政治、歷史、經濟等方面的理論書籍以及其他圖書。移風易俗方面,確立婚姻自由原則,廢除包辦買辦婚姻,禁止童養媳和童養婚,保護婦女權利。
社會建設上,重視民生建設。山東自然災害頻繁。山東黨組織帶領人民群眾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了救濟災荒,山東根據地成立了專門救濟機構和一些臨時救濟組織,本著“救濟有限、生產無限”的原則,在發放急賑、安撫民心的同時,積極采取興修水利、以工代賑、恢復發展農副業生產等生產自救措施,幫助受災群眾順利度過災荒。山東黨組織還加設平民醫院,大力發展衛生事業,對于抗日軍人家屬及貧民之傷殘疾病,予以免費治療,優待產婦,保育嬰兒。
軍事上,保障群眾生命安全。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黨組織領導山東軍民取得了反“掃蕩”斗爭的勝利,殲滅了日偽軍大量有生力量,為最后的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國民黨消極抗日階段,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成為山東戰場抗戰的中流砥柱,成功在民眾當中樹立起保護民眾、抵御外侮的正義形象。山東匪患嚴重,根據地大力清除匪患,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悍匪劉桂堂被稱為山東第一匪,為患魯南近30年。1943年11月15日,魯南軍區及地方武裝在費縣柱子山擊斃匪首劉桂堂及匪軍240人,俘虜1000余人,在山東乃至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
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③在規范和引導民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方面,利益杠桿起著決定性作用。山東黨組織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面的政策以及軍事上的作為,讓山東民眾切實感受到與中共在利益訴求、利益關切、利益滿足上的高度一致性。在與其他政治勢力的比較中,山東民眾認可、接受中國共產黨為自己利益的代表者,愿意與共產黨一起推進、實現自己的利益。山東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利益認同,成為沂蒙精神形成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群眾對政黨的價值認同,即群眾認可、接受政黨的核心價值觀并內化為自覺的價值追求。人民大眾對政黨的價值認同,很難自動自發生成,必須依靠政黨的宣傳和教育得以實現。革命戰爭時期,山東的黨組織把宣傳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成立出版機構,創辦報刊,成立文藝團體,發現、培養、樹立先進典型,以此宣傳革命思想,弘揚革命精神,向人民大眾傳播、滲透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文化。
(一)以新聞出版為基礎平臺。新聞出版天然地與政治發生密切聯系,在塑造政黨認同過程中發揮關鍵而又重要的作用。1940年,中共山東分局建立山東文化出版社,主要編輯群眾讀物。同年12月7日,成立大眾印書館,原山東文化出版社改為大眾印書館編輯部。1944年7月,成立新華書店,集編輯、印刷、發行于一體,是山東根據地最大的出版機構。抗戰時期,山東根據地各級出版社或雜志社相繼翻印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的著作50多種,哲學、經濟學、政治、歷史等方面的理論書籍300多種,文學、藝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圖書130多種,其他方面的書約100種左右。期刊發展迅速,涌現出《山東文藝》《山東畫報》《山東婦女》等有影響的雜志。山東各級黨組織創辦了多家報紙,宣傳黨的主張,動員、組織和鼓舞人民群眾。1937年10月,中共魯西北特委機關報《山東人》(同年12月更名為《抗戰日報》)在聊城創刊,1938年5月1日改為鉛印,是抗戰期間華北第一家鉛印日報。1939年1月1日,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正式創刊,發展成為山東根據地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二)以文藝活動為重要形式。山東的民間文藝活動歷史悠久,是山東民眾日常娛樂的重要內容。革命戰爭時期,山東的文藝宣傳充分利用和改造民間文藝的舊形式,賦予嶄新的時代內容,涌現出大量優秀的作品。這些優秀作品中,一些以勞動人民為主人公,充滿了生活氣息。王希堅的《地覆天翻記》,以魯南新開辟的革命根據地蓮花汪為背景,圍繞減租減息、建立農村民主政權、武裝反“掃蕩”等重大事件,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章回體形式,真實反映貧苦農民在斗爭中逐漸覺悟和成長的過程。還有一些文藝作品以揭露敵人為主要內容。那沙的《“圣戰”的恩惠》,描寫一對日本兄妹的血淚遭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所謂“圣戰”的罪惡實質。仇戴天的《十字街頭》展現了偽軍家屬悲慘的遭遇,揭露了偽軍內部的矛盾。這些文藝作品,既考慮到戰時各項需要,又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對未來社會多方面的考慮,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實踐證明,以娛樂功能為主的群眾性文藝活動能夠最直接啟發與教育群眾,成為革命戰爭時期山東地區宣傳紅色文化重要的載體。
(三)以典型形象為輿論引領。發現和宣傳先進典型,是山東黨組織有效動員群眾、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手段。大生產運動中,根據地民主政府發現、培養了一批勞動英雄和勞動模范。據統計,1943年,在濱海區模范勞動者大會上選出勞動英雄28人,勞動模范170人。1944年,魯中、濱海、膠東培養勞動模范1012人。1945年,全省培養勞動模范313名,其中魯南34人,魯中50人,濱海154人,膠東75人;培養勞動英雄59人,其中魯南14人,魯中2人,濱海28人,膠東15人。④大參軍運動,莒南縣劉家扁山的民兵隊長劉紀湘帶頭參軍,帶動16名青年報名。山東實驗話劇團據此創作話劇《過關》,在山東解放區巡演。沂蒙根據地在革命戰爭時期涌現出舉辦戰時托兒所的沂蒙母親王換于、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等女性典型群體,成為沂蒙精神熠熠生輝的代表。
先進的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通過發展新聞出版事業、開展文藝動員、樹立先進典型等方式,山東黨組織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把晦澀難懂的理論轉化為群眾能夠理解的生動語言,革命理論從書本走向生動。民眾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逐步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念,在心理上對中共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認同感,在行動上自覺追隨中國共產黨為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而勠力奮斗。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認同,是沂蒙精神形成和發展的思想基礎。
群眾對政黨的情感認同,指群眾在與政黨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和內心感受,主要通過群眾的觀點、看法和行動體現出來。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提出群眾路線,指導解決黨群關系問題。群眾路線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兼備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特點,表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心理上對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創新。
山東黨組織認識到群眾工作的重要性。1940年,徐向前在總結孫祖戰斗經驗時指出:“認識群眾力量的偉大,一切依靠群眾,不僅在平時,尤其在戰斗中,均須取得人民群眾的配合與幫助。這是堅持持久戰,取得勝利的基本因素。”⑤1942年4月,劉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托,在返回延安時途經山東考察和解決山東問題。劉少奇山東之行,幫助山東分局確立了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的中心任務,山東的群眾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山東的群眾工作,有以下特點:
(一)發揮群眾組織作用。1921年夏天,山東黨組織建立了山東第一個工會性質的組織——濟南大槐樹機車廠工人俱樂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前,魯西北地區成立了貧農團,膠東、魯中、魯南地區成立了農民協會,青年學生中成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學生救國會。1939年至1940年上半年,民眾救亡動員委員會、工人救國會、農民救國會等全省性的群眾組織和冀魯青年記者團、蘇魯青年救國會等區域性群眾組織紛紛建立。1940年7月,實現了全省抗日群眾組織的統一領導。群眾組織廣泛建立起來,一大批具有進步傾向、在群眾中深孚眾望的民間領袖加入群眾組織并成為領導成員。通過這些民間領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助于打破黨組織與群眾之間的隔膜,群眾接受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二)生活方式的群眾化。革命戰爭時期,山東的領導骨干主要是從外地、從大城市來的,很多是知識分子,在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日常行為等方面與當地群眾存在很大差異,影響黨與群眾信任關系的建立。山東分局提出要在群眾中樸素艱苦的生活,真正與群眾融成一片。朱瑞要求工作隊隊員進入群眾家里,不要嫌棄凳子臟,不要用手帕拍打塵土,號召工作隊員“放下學生架子,脫掉軍裝,穿上農民的衣服,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男同志剃掉洋頭,一律留光頭,女同志扎褲腿,梳小髻,都住在農民家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⑥生活方式的改變,在更深層次上體現了黨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真正走進群眾、融入群眾的決心,而人民群眾也通過工作人員的表現,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與自己真正是一家人,建立起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關系。
(三)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1942年,為反擊日軍的蠶食,保證部隊夜間行動方便,山東根據地發起了“打狗”運動。起初,群眾對“打狗運動”很不理解,抵觸情緒較大。《戰士報》在宣傳打狗的必要性時,著重說明狗對夜間行軍的危害,沒能從群眾的利益出發。羅榮桓看到以后,對《戰士報》的社長說:“宣傳為什么打狗?不能只說為了便利部隊夜間行動,要替群眾著想,從關心群眾的利益出發。比方說,鬼子‘掃蕩時,也常常夜間出來,聽見狗叫,就知道那里有村莊,順著聲音找來,老百姓就會遭殃。這樣講,老鄉們更容易接受。”⑦報紙根據羅榮桓的指示改進宣傳,各村也召開了動員會,打狗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拉近了黨與群眾的距離,體現了高超的群眾工作藝術。
群眾路線要求黨的成員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在思想上熱愛群眾,在行動上融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規范與構建起一種新型的政黨與群眾的互動關系,是對千百年來中國政治傳統的顛覆。山東黨組織重視與人民群眾的情感聯系,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山東的黨政軍工作人員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主動走進群眾中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消除了黨群干群軍民之間的隔膜,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構筑起血肉相連、水乳膠乳、生死與共的黨群干群軍民關系。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為沂蒙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礎。
[注釋]
①臨沂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沂蒙革命根據地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1049.
②韓延龍,常兆儒.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文獻選編:3卷[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54.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④苑朋欣,黃永亮.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農業生產政策[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7(11):5.
⑤徐向前.孫祖戰斗的總結.見:徐向前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89.
⑥中共臨沂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朱瑞在山東[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64-65.
⑦良言.羅榮桓在山東抗日軼事[N].老年生活報,2013-1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