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杰 武娜娜
[摘要]馬克思交往理論從現實的人出發,立足于現實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展現了交往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客二分”的弊端,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喪失。要改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的冷漠,應以馬克思交往理論為基礎,構建以交往為紐帶的“主體——主體”的教育模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新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交往理論;主體間性;思想政治
[作者簡介]蔡金杰(1995-),內蒙古通遼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武娜娜(1991-),女,河北省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A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07-0011-03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立足于社會物質生產實踐,闡述交往實踐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交往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教育價值。本文通過進一步分析馬克思交往理論內容中蘊含的教育的價值,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一種全新視角。
馬克思交往理論最初形成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交往理論得到了較為成熟的闡述,本文主要從兩方面闡述馬克思交往理論。
(一)交往的主體是“現實的人”
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核心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活動形成交往關系和交往形式。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①作為社會交往的主體的個人,不是頭腦中虛化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現實條件基礎上從事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人。現實的人是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的自然屬性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社會屬性將人與人區分開來。馬克思交往理論認為,交往作為一種關系范疇,體現了一種社會關系。交往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一般是以“主——客——主”的形式體現的,這種交往活動在不同的群體和個人之間結成了不同的社會關系。馬克思認為交往是社會關系產生的基礎,只有在交往活動中,才能體現人的社會屬性,形成人的社會關系。人總是處于一定的交往關系之中,并通過不斷建立新的交往活動而建構新的社會關系。在普遍交往的前提下,人的自由活動同物質活動相聯系,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現實的人是社會交往的主體。
(二)交往是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統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將交往分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兩種類型。物質交往是指人們從事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相關的物質交往活動以及所形成的交往關系和交往形式。在物質交往過程中,分工的出現將物質交往活動分為不同的類型,如農業生產交往、城鄉的分離等。正是交往活動的開展,才實現“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精神交往是指人們從事與精神生產活動相關的精神交往活動以及所形成的交往關系和交往形式。馬克思認為:“人們的想象、思維和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②物質交往活動的開展為精神交往活動奠定基礎,精神交往活動又反作用于物質交往活動。物質交往活動和精神交往活動的辯證關系,構成人們的社會關系。
(一)灌輸過程單向性
交往實踐活動是以人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度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用理論知識的傳授代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思想的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僅僅表現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單向灌輸教育內容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被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教育世界所代替。這種單向性的灌輸過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性較差,情感交流較少,教育者的任務只是負責知識的講授,根本不了解學生思想的實際情況。受教育者在這種枯燥的教學環境中,只能被動接受教育者所傳授的教育信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單向性的知識灌輸過程成為禁錮學生思想的一種武器。
(二)地位非對等性
馬克思交往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種全新的教育思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精神生產活動,應實現主體間的平等溝通,實現主體間地位的平等。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依然存在“主客二分”的對立模式。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一種非對等性的教育模式,教育者被視為教育主體,受教育者視為教育客體。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是權威式存在,強制性向受教育者灌輸理論知識,受教育者成為單面的“知識人”。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沿用單方面強制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化的教育內容來教授學生,以此改變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性,強化自己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二者地位的非對等性,使得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得不到重視,被動成為知識的儲存器。
(三)教育模式工具化
在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應體現人文關懷,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對話,構建和諧的交往關系,促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有目的的活動,是以主體的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基礎的。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一直被視為一種工具,成為維系政治穩定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過度的重視社會價值,忽視個體的個人價值。從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現狀來看,思想政治教育過度的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缺少人文關懷。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要,教育手段更多的是單向性的灌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工具性價值嚴重的背離學生生活實際,無法解決學生的心理矛盾,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親和力和人文關懷。
用馬克思交往理論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建構“主體——主體”的關系,做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共識和互識,實現二者之間關系的平等轉化。
(一)重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主體中心論和客體中心論兩種極端的教育模式,這兩種模式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模式。在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指導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轉變思維方式,推動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都是教育過程的主體。但二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注重引導受教育者的思想健康發展;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培養價值認同感,自覺接受教育內容。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重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
1、平等對話,相互理解。建立在交往基礎上的平等對話是實現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這要求教育者轉變思維方式,實現角色的轉變。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把受教育者視為具有話語權的平等對話的主體,雙方可以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實現由說教式教育向互動探討式教育轉變。同時,教育者也要密切關注受教育者的思想變化,采取符合受教育者發展的教育方法,便于實現與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
2、教學相長,共同發展。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互相理解,共同發展的過程。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尊重對方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形成情感共鳴和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情感共鳴可以促進受教育者認同所傳授的教育內容,提高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這種“共在”關系最終的目的就是促進雙方形成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二)拓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往形式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主張教師向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在教師權威式教育下將學生培養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知識簍子”。在新媒體背景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實現,需要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交往形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變傳統教育過程中教育灌輸的單向性,豐富教育教學形式,培養“主體——主體”的教育關系。將微信、微博和各種新媒體形式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填鴨式教學和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提高。如利用網絡開展微信公眾號,將每天的時政熱點進行分析整理同學生們進行分享,學生可以就某一問題進行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開展教學直播,就某一問題與受教育者進行面對面的互動,加深雙方的理解和認識。利用各種新媒體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之間的交往形式,實現二者之間多角度的互動,促進“主體——主體”關系的形成。
(三)豐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教育內容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交往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國之內,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已經成為普遍交往。在普遍交往的背景下,西方各種思想逐漸滲透,這就需要鞏固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抵制西方滲透思想的影響。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僵化,已經成為禁錮學生思想的一種武器。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據時代發展需求,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在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良莠不齊,教育者在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時需要做到科學性和實踐性這兩方面。科學性要求作為基礎的理論知識教育內容必須具有科學依據,符合人的思想發展。教育者傳授的教育內容是指導學生應用于實踐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因此教育內容必須具備科學性。教育內容的實踐性要求做到教育內容生活化,教育內容的豐富必須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需求,這樣的教育內容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育內容只有做到科學性和實踐性才能更好的促進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關系的健康發展。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張耀燦,鄭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6.
[4]杜麗佳.馬克思交往理論視域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南方學刊,2016(2):80-82.
[5]王威孚,盧嵐.馬克思交往實踐視域下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Z1):84-88.
[6]趙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交往特征及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68-69.